他曾是一名最普通的小职员,他也是令人仰望的社会学教授,他一年内完成了艰涩的博士论文,他30年完成了58本论著,数百篇优质文章发表于各大媒体。有人说他是神,有人说他是天才,其实他只是找到了一种成功的好方法。
他就是尼克拉斯•卢曼,与尤尔根哈贝马斯齐名的德国杰出社会学家。
1927年12月8日卢曼出生在德国吕讷堡一个从事啤酒生产的家庭中,妈妈是瑞士血统,为此他们不得不远离中心城市,靠着经营一家小型啤酒厂艰难度日。
艰苦的岁月无法为卢曼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17岁那年卢曼被迫应征参军服兵役,此时正是1944年,在一次作战中卢曼不幸被俘虏,每天经受着屈辱和非人的待遇,使青年时代的卢曼下定决心,获释后要专心致力于法律的研究。
出狱后,卢曼倾尽全力在德国弗赖堡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并于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进入吕讷堡行政法院工作。
战争的代价无孔不入,这时的德国物质极度短缺,稳定的工作也成为了一种奢望。为此卢曼从法院转而进入汉诺威的州文化和教育部,从事着与公共行政法律相关的工作。
现实的压力并没有阻止卢曼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白天工作,晚上专注于法律与哲学理论的研究。尽管这一时期,他的研究方向还不是足够的清晰和聚焦,但是已经为日后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三个孩子的陆续到来,独立自由的卢曼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到,自己过去的所学与现在常规性的工作极其不合适,况且游走于政治党派间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寻求改变和突破的想法,在这一时期的卢曼心中开始萌发。
1960年卢曼师从哈佛大学教授塔尔科特•帕森斯学习政治和社会学,期间他从事了一项特殊的工作,为将来的一个出版物收集资料。
如果说之前卢曼的卡片盒子只是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这一时期他的卡片盒子已经成为他通向梦想的工具。卢曼卡片盒子的创作获得了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赫尔穆特•舍尔斯基的肯定和推荐。
也正是凭借卡片盒子的帮助,卢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于1968年担任了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并获得终身担任这一职位的荣誉。
从此卢曼利用他独创的卡片盒子开启了属于他的高产创作之路。30年间他出版了58本著作,数百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至少写6张卡片,一生积累了 90000多个知识卡片。
作为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他获奖无数。1989年他获得“黑格尔奖”,被世人赞誉为自马克斯韦伯以来最有创见的德国社会学家。1997年卢曼完成的《社会的社会》轰动了整个学术界。他被誉为“社会学中的黑格尔”。
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的《管锥篇》正是受到了卢曼卡片笔记盒子的启发,经过多年研究史料,遍查文献,倾力写作而成,开创了我国古文笔记体著作的先河,为我国的文学宝库留下重要了研究资料。
1998年卢曼逝世后,德国专门成立了研究卢曼卡片笔记系统的机构。这本风靡全球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正是从事卡片笔记系统研究的申克•阿伦斯的研究成果。自从2017年英文版和德文版的首次亮相,变衍生出众多的相关笔记法的模型,显然这一方法已经成功“出圈”。
书中着重介绍了卢曼卡片笔记盒子的形成和应用,深入阐述写作与笔记记录的核心原则,以及人们惯有的传统思维与卡片盒子笔记的非线性记录方式的区别。
卢曼卡片笔记法的诞生
卢曼绝不是神,这一点可以肯定。因为最初他也和你我一样,采用最常规的做笔记的方法,比如对书中的某个观点或段落有所感,便在旁边的空白之处写下评论,或者按照某个专题进行笔记的整理。
随着读到的书籍越来越多,笔记也越来越零散,庞大的笔记积累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对笔记进行处理和提取。这让卢曼很是头疼。如何将现有的笔记合理归纳,成了他的首要问题。
著名学者李敖曾分享他的读书笔记法,采取把书大卸八块,之后再分门别类,细化整理。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查找材料时也比较麻烦,因为很难将某一个笔记清晰的归为固定的类别,不同时期,不同的主题,都决定了笔记的用途不同。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卢曼采取把记录的笔记写在卡片上,同时进行编码,整理到卡片盒子里。这样就使每一个卡片都成为独立的个体,它可以同时对应不同的主题接口。就如同小时候玩的积木,可以任意组合拼装。
当卡片实现了自由组合,卢曼开始让卡片形成相互链接,一个信息交互网便形成了。如此以来再多的信息处理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很容易的提取。就这样卢曼的卡片笔记盒子日臻完善,并使周围很多人受益。
卢曼卡片笔记工具的应用
卢曼卡片笔记盒子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专门用来盛放文献类笔记卡片,看文献、写笔记、思考梳理以及相关信息都归入这个类目。另一个是,用来盛放永久性笔记,这个被定为主卡片盒子,因为这一类目相关内容比较多,对口写作项目比较灵活,整理原则采取自上而下确立主题。
当卢曼在阅读文献时,手边会准备一摞纸和一支笔,纸的正面写上页码和内容主题,比如:X1页Y1内容,X2页Y2内容......内容部分记录下经过思考转化后的关键词或句子,而绝不不是简单的抄写原文。每一页上不是只有一条,而是有多条相关笔记。纸的背面则记录笔记的出处和书目的细节。
这样的笔记既精炼又有价值,因为它是基于一种思维网格模型,可以快速描述并识别所记录的思想或观点,非常实用且高效。
当卢曼在记录永久笔记时,他会选择白天阅读,晚上回顾并记录笔记,这一过程是将文献资料与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形成链接,从而转化为直接的观点写成永久笔记。
记录的原则是以对目前所从事的项目或存在的想法具有实际作用为前提,同时兼顾即使在多年之后,依然便于理解的记录内容,来形成最终的笔记文本。
卢曼卡片笔记法中笔记间的链接
阅读并做好笔记不是目的,提取和应用才是核心,尤其是永久笔记,怎样使这些笔记间产生联系,并在使用时可以快速找到,就需要将这些笔记间形成有效链接。卢曼在这一方面也做了有效的处理。
他采取为每一张卡片建立ID地址。当卡片完成记录后,开始按顺序进行编码,期间如果出现与前面相关的内容时,不需要顺序编码,而是将这张卡片与其相关联的卡片写成同一编码,在其后面加上单独的标记字母。例如:卡片笔记顺序为20、21、22.....,此时有一张卡片是与21号卡片有关联,那么可以标记成21a,如果还有一张卡片与21a紧密相关,那么就编码成21a1,以此类推。
除此之外,卢曼认为有了笔记ID后还不够完整,还需要在笔记间建立链接。从而形成由引用和反向引用所组成的一个思想系统网络,笔记作为核心知识的载体,成为这一网络中的重要元素,而笔记最终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完全取决于这个网络。
了解完《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原理和操作,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它将会使我们重新认识如何写作。
当你面对空空的文档显示屏,绞尽脑汁,却仍然迟迟无法下笔时,不妨读一读申克•阿伦斯整理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将其中的实用方法用起来,每天记下6张卡片,从现在开始,坚持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一定会不惧写作,才思泉涌。
好的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写作就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