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发生在1904年至1905年,战争的主要对手是大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这场战争的核心争议是两国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最终,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俄国的势力被完全驱逐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战争的伤亡情况较为惨重,日方阵亡8.2万人,俄方阵亡1.4万人,还有7.9万人被俘。表面上看,沙俄的失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实力上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难道俄罗斯就注定无法取胜吗?
如果仅从战况来看,俄国其实并不能算是完全失败。事实上,俄罗斯在战斗中并未彻底败北,虽然它处于劣势,但最终选择了放弃对中国东北的控制,而日本在和谈中甚至没有要求赔款,这一行为似乎表明日本方面也有所退让。日本的举动虽然体现了它在谈判中的谨慎,但从战术角度来看,沙俄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海军方面,虽然陆军也存在一定问题,但很难说俄国的失败是注定的。
从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当时英国和法国都不希望沙俄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即在中国沿长城一带扩大影响。英国作为全球当时的霸主,拥有强大的殖民帝国,法国虽然在军事上不如英国强大,但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殖民强国,对沙俄的扩张充满戒备。沙俄的财政状况较差,许多债务由英国和法国等国控制,这些国家不希望沙俄在远东地区取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即使俄罗斯在战争中有偶然的胜机,它也很可能被英法等国以其他方式遏制,这样看起来沙俄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俄国被称为“战斗民族”,自沙俄时期起,它的军队就常常打一些即使获胜也会付出巨大代价的战斗。这并非俄罗斯的选择,而是其长期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军队的组织混乱。虽然俄军的战斗素质在全球范围内都位列前茅,但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上却经常出现严重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沙俄及其后来的苏联,直到今天仍未能够彻底解决组织上的问题。
俄国军队的组织混乱部分源于军官的唯上主义。在俄国,无论上级指令是否科学合理,只要上级发布命令,下级军官和士兵就必须服从执行。这种对上级命令的盲目服从导致了许多不合理的任务被执行,最终造成了惨重的后果。即便在命令执行后,损失惨重,责任也很少由上级承担,因为在俄国军队中,任何质疑命令的行为都会遭到严厉惩罚。
日俄战争中,俄军虽然在战略上迟缓且战术上保守,但其基层部队的战斗力并不逊色于日军。比如在著名的二零三高地战役中,俄军虽然最终失败,但高地上的士兵在巨炮的轰击下抵抗了日军的猛烈进攻,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俄军的失败并非由于士兵的意志力不如日本人,而是高层指挥在关键时刻缺乏果断决策,错失了许多反攻的机会。
俄军在战术上的犹豫不决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南满的战斗中,俄军并未趁势反击,而是选择固守阵地,造成了大量伤亡,错失了许多可以扭转局势的机会。直到南满的阵地被突破,俄军才开始调动更多的兵力进行反攻,但此时已为时过晚。如果俄军在战役初期就采取更为积极的战略,及时调动兵力,或许局势会完全不同。
总的来说,日俄战争是一场没有明确正义立场的利益争夺战。即便俄罗斯高层在战略决策上果断一些,或许在战术上也能有更多机会战胜日本,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英法等国的干预以及沙俄自身的内在问题,使得俄罗斯的失败几乎成了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