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三年级那会儿,我在我家的成语书上学到一个成语:“飞将数奇”。
我是文史作者。但对我来说,我最初的历史知识,其实是从文学类书上学到的——比如成语的典故、诗词的典故,其实都来自历史。所以我一直认同大文科的理念。
成语“飞将数奇”的典故意思是李广的才能不弱,但是运气不好,所以一辈子没能有机会封侯。
当然这个定论在后世一直被认同。大约到了互联网史学兴起以后,李广的评价变了:比如很多网友认为李广一辈子太多毛病,所以不被封侯很正常。
其实我觉得,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我对李广不能封侯的看法,可能是全网独一份:那就是,机遇和技能养成问题。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知道35岁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是人到35岁,逐渐被职场淘汰,然后打算重新找个好点的工作很难。导致35岁现象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产业迭代——其实大学对于多数人来说,本质上就是职业培训的地方。也就是给产业培养配套的工作者。比如1990年代后期,我国服装行业比较兴旺,那时候服装设计就是很热门的工作。但是到了2020年代前夕,服装设计就成冷门专业了——因为产业格局变了。
当然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你是不是走错片场了?说李广,你怎么提到现代社会了?其实,我正要说,李广人生悲剧,其实也和这个有关。李广被诟病的原因,类似产业格局的改变——不过,李广面对的是军事格局的变化。
很多人看历史,往往存在一种错位感:比如现实社会的打工人,看历史多了,可能会觉得尚书、总督这类官职都是小官,至于知府、知县更是没出息的体现。但其实,这些打工人,这辈子能直接接触到的正科级干部,满打满算又有几个?同样,很多人看历史看多了,觉得三五百年也就一瞬间。但其实,人一辈子才能活几十年?
李广少年时候,是汉文帝时代。当时汉廷奉行休养生息,对匈奴的态度也是防御为主。所以此时汉廷培养和器重的将领,都是防御性将领。李广在这个时代成长,他所学习的、所掌握的军事才能,乃至思维习惯,其实都侧重防御性。事实上,从防御性角度来说,李广确实是很优秀的将领:比如李广的弓箭射击精度就非常高,匈奴人都惊呼李广是“飞将军”。所以,你能说没有才能?
但是,李广的这份工作又存在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问题:防御性将领,其实和做保安类似,顶住敌人进攻100次,也顶多是完成了分内的工作,算不得功劳。但是,一旦把城池丢一次,或者疏忽一次,那不好意思,这就是很大的罪过。
所以,李广处于这样的工作氛围,能立大功,能熬到封侯才叫稀奇。
汉武帝时代,汉廷决定反击匈奴。此时汉朝需要的就是进攻性的将领。此时李广已经是老人了,搞了一辈子防御性战术的李广,早就对防御形成一种思维惯性,指望他短期内适应进攻性战术,其实很不现实——这好比让现在35岁的中年人重新学一门技能一样。现代人做不到,也不要奢求李广做到。
事实上,很多新的模式,更适合年轻人去学习和掌握。所以青年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因为没有防御性的思维惯性禁锢,反倒能很好摸索、掌握出进攻匈奴的方案。而汉廷让李广配合卫青出击——可叹李广,一辈子都是防御性将领,让他去搞进攻性战斗,不亚于让国画师傅去画西洋油画,肯定不那么专业。
所以,事故频发。
其实想读明白历史,就得考虑现实,而不应该产生一种错位认知。
比如对李广的看法就是例子。
在中国传统社会,有句老话叫人过三十不学艺。其实现代社会也是,过了30岁,想改行都很难了。
所以,奢求李广一把年纪改变战术?这是很扯的。
其实如果李广少年时代,如果能遭逢需要进攻性将领的时代,没准李广的命运又是另一番景象。
所以,李广确实是运气不好。
其实现代人忽略时代背景对人的影响比比皆是:比如前不久我在某乎看到一个当代00后的二本毕业生论证1980年代的本科生不如自己的时候,论据就是:自己会一些计算机技术,但是1980年代大学生(一般是60后,现在也60岁上下)不会,所以他比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强。
但是,这种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