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韶山灌区“飞涟灌万顷”渡槽完成了题名板更换工作。该渡槽由中国水电八局前身柘溪工程总队建成,是韶山灌区工程量最大、气势最雄伟的渡槽。
韶山灌区“飞涟灌万顷”渡槽(杨清漪 摄)
此次更换的题名板因年代久远,出现了锈蚀剥落和字体缺失现象,不仅影响外观,也对文物本体保护构成隐患。为确保更换字体与原字体一致,施工前采用无人机对字体进行扫描,由专业厂家建模复原后加工制作。
题名板更换工作的核心难点在于施工环境特殊与安全成本的平衡。项目总工程师介绍,考虑到字体主要位于约200米宽的涟水河上,若采用传统脚手架工艺,成本高且高空作业风险大。
经多轮论证,施工方最终确定采用桥式升降维修机配合吊篮的施工方案。施工前还通过渡槽上游节制闸将槽身段水位降低,为施工创造安全环境。
由于渡槽年代久远,原设计标准与现行标准不同,施工前对受力结构进行了全面复核和荷载试验。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还对大跨度特殊走道板进行全过程应力监测,实时掌握结构受力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飞涟灌万顷”渡槽全长534米,最大高度26米,槽身上由湘潭著名书法家陈石泉题写的字高4米,宽3米,是韶山灌区的标志性建筑。此次题名板的焕新,不仅是对文物物理形态的修复,更是对红色水利文化的传承。
这一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农田灌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证了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历程。(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