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后期著名的谋士,司马懿一直受到后人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他聪明机智,善于谋划,正因为如此,曹操才将他引为客卿。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逐渐看到了司马懿的才干与眼光,并且对他产生了愈加深厚的信任。然而,曹操也开始感到不安,司马懿不仅有着雄心壮志,还拥有不容忽视的野心。曹操意识到,如果未来自己的子孙没有继位之人,或许会发生内乱,因此在临终前,曹操曾告诫曹丕,要防范司马懿。曹操认为,司马懿虽然可以用来抗衡吴蜀两国,但在太平盛世到来之前,曹丕必须趁早处理这个潜在的威胁。
曹丕执政之后,司马懿凭借其卓越的谋略,逐渐在众多大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曹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他被任命为尚书,并接管了曹魏前线的军事指挥。此时,曹魏面临着最为强劲的敌人——蜀汉。诸葛亮屡次率兵北伐,给曹魏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多次战争中,司马懿成为了蜀汉北伐的主要对手,期间也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空城计”。
若大家熟悉三国小说中的故事,便会知道,空城计出现在第一次北伐之时。当时,蜀汉的北伐遭遇了重大挫折,马谡由于轻敌失误,导致了重要战略据点街亭的失守。为了应对前线的战事,诸葛亮决定将粮草运输到西城一带,并将西城的防守交给了不足以构成强大战斗力的兵士。司马懿闻讯后,迅速决定调兵进攻西城。
然而,诸葛亮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命令卫兵打开城门,将所有士兵撤入城内,禁止任何人出现。然后,诸葛亮与两位书童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悠然自得地等待着敌军的到来。当司马懿率领兵马来到西城门前时,看到的却是从容不迫的诸葛亮,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情景,司马懿犹豫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撤军。为何司马懿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他的儿子曾向他询问过这个问题,司马懿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答。直到临终前,司马懿才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这句话让他的儿子司马昭恍然大悟,终于领会到父亲的深远谋略。
司马懿的这番话,大意是:我在曹魏服务了多年,甚至达到了太傅的高位,位极人臣,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怀疑我的忠诚。虽然我智谋出众,在曹魏政权中属于顶尖人物,但如果说力量的话,我并非最强。只要三国的战事没有平息,曹魏政权内部就难免会有纷争,这也正是司马懿能够活到今天的原因。然而,一旦战事结束,曹魏政权的局势稳定,他的作用便会随之消失。因此,他放过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放过了自己,为自己留一条生路。
当然,这个故事主要是根据小说的内容来讲述的。至于这个故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我们还需要请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关于空城计的故事,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的将领是张郃,并非司马懿。因此,这段历史在史实上并不存在。
此外,现代学者易中天也对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空城计的故事可能是根据“郭冲三事”改编的。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解中提到,蜀汉的大将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请求,要求带领一支军队从另一方向进攻,并与诸葛亮汇合。但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提议,这表明他并不轻易将兵权交给他人。那么,如果诸葛亮真的不愿让别人指挥军队,如何可能自己独自留守西城,又表现得如此镇定自若呢?
虽然历史上空城计的真实性存疑,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空城计实际上并不是诸葛亮的计谋完全无懈可击。事实上,诸葛亮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司马懿是否决定进攻,诸葛亮的举动既是为了保住面子,也是给司马懿留下一个思考的机会。尽管他没有完全掌握局面,但最终他赌赢了,成功保住了西城。然而,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司马懿作为一位深藏不露的枭雄,展现了他深邃的谋略和对时机的敏锐把握。最终,司马懿通过自己卓越的才能,掌控了曹魏政权。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最终建立了晋朝。可以说,司马懿的隐忍和对子女的教育为晋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历史的进程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