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国岛是日本最西边的一个有人住的岛屿,离台湾岛才一百多公里,坐船过去比去日本本土方便多了。岛上的人口现在也就一千五百左右,主要靠渔业和旅游过日子,但历史上这儿可没少折腾。从琉球王国时代开始,这岛就夹在几个大国中间,命运起起落落。
1879年,日本直接动手,把琉球王国吞了,与那国岛也被编进八重山群岛,从那时候起,岛民的生活就跟日本绑在一起了。岛上不少人是闽南后裔,还有琉球原住民的血统,他们对大陆和台湾省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二战结束后,美国接管了琉球群岛,包括与那国岛,一直管到1972年。这期间,岛民跟台湾岛的联系没断过,甚至走私贸易都挺活跃的,美国人管得松,经济还算过得去。
1972年,美国把琉球群岛还给日本,这事儿对岛民来说是个大转折。很多人不乐意,本来以为能有点自主权,结果又回到日本手里。
岛上当时有三千多人,六成是闽南后裔,他们的祖先几代前从中国南方过来,很多人还跟台湾有亲戚往来。剩下的是琉球原住民后代,世代靠海吃饭。
日本接管的消息一出,大家就开始闹腾了。
1879年的吞并事儿谁都没忘。岛民聚一块商量,最后扔出三个选项:要么并入中国台湾省,毕竟地理上挨得近,文化上也通;要么直接加入中国,找个大靠山;要不然就自己独立,当家做主。日本政府哪肯答应,接管一完成,就派自卫队士兵上岛,带着装备驻扎下来。
紧跟着,海海岸线被封锁了,所有船只进出都卡住,物资运不进来,渔民出不了海。
政府还发文件逼大家签字,承认日本管辖权。这么一闹,岛上日子难过了起来,好多人扛不住,大概一千名闽南后裔收拾东西走了,有的去台湾投亲靠友,有的散到其他琉球岛上。人口一下少了大半,经济也跟着塌了。
日本当局知道不能把人逼绝了,不然岛上没人了他们也捞不着啥。于是,给了点甜头,渔业补贴下来了,税也减免了一些。渔民拿到钱,能多出海挣点,日子勉强稳住。那些年,港口又有点活力,日本那边也松口气,以为事儿过去了。
但好景不长,2000年左右,日本全国税改,把优惠全撤了,与那国岛的税率还涨了20%,比本土高不少。渔民的油钱都得精打细算,怨气又上来了。
2005年4月5日,岛民通过了自立自治宣言,这玩意儿听着挺正式,其实就是憋了多年的不满爆发。
他们提了四个要求:发行特区护照,便于跟外面打交道;跟台湾花莲市共同用货币,买卖方便;开通花莲港到厦门港的直航,拉动货物;中国人免签来岛,搞旅游。
日本中央政府一看,直接否了大部分,只同意了跟花莲的直航,还让岛上设个领事处,管点通商和旅游小事儿。
直航一开,每年5月到10月,有渡轮和航班跑,台湾游客多了起来,岛上码头热闹了点。
岛上的旅游资源其实有限,主要就那个海底地形遗址,日本叫姆文明,说是古城遗迹,吸引些潜水爱好者和探险的。来的人不算多,经济也就那么回事。日本看中的不是旅游,而是岛的战略位置。
离钓鱼岛才140公里,中日在那儿争了好多年,与那国岛正好卡在东海和菲律宾海的要道上,监视船只动静特别合适。
2016年3月28日,日本直接派了250名自卫队士兵上岛,建雷达站和训练场。岛上总人口才一千五百,这么多兵一驻,每六个人里就有一个穿军装的。军事味儿浓了,岛从旅游地变军事前沿。日本这是强化西南诸岛防御,盯着周边海域。居民们日子受影响,但也没办法。
说回那些提独立或加入的念头,其实根儿在历史恩怨上。
琉球王国本来是个独立国家,1609年被萨摩藩入侵,还得向中国进贡,维持着双重关系。到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1879年直接废琉球置县,国王被赶到东京。与那国岛作为边陲,税重活苦,岛民对日本没啥好感。
二战美军占领,托管期岛民跟台湾互动多,台湾纸币都流通,标准时间也一样。1972年归还时,抗议声最大,那三个选项就是当时喊出来的。
日本高压下,很多人走了,留下来的适应了,但不满没消。2005年的宣言是第二次高潮,虽然没提直接加入,但亲台意图明显,想通过经济拉近距离。日本否决后,岛民转而加强民间交流,2007年在花莲设办事处,推灾害互助啥的。
日本用它当棋子,对抗区域紧张,居民夹在中间。岛上议员小嶺博泉是典型代表,他当过自民党町议员,反对自卫队进驻,推动自立展望协议会,制定发展计划,强调与台湾经济联系。退出政坛后,他搞牧场,养与那国牛,但观点没变。
岛民的自治梦受挫,日本中央集权强,地方难有大动作。
从更大背景说,琉球独立运动从来没停过。琉球群岛从独立王国变日本县,很多人觉得不公。独立派想恢复中立国,每个岛决定加入与否,但现实难。
总的,与那国岛民的呼声,源于历史不公和现实压力。
三个选项喊出五十多年,变化不大。
日本牢牢抓着,居民适应中求变。
长远,需更多交流,少对抗。
三个选项,成历史注脚,但岛上生活继续。
人口稳定,经济缓慢,军事常驻。
未来,或许更多民间联系,缓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