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皇权的道路上,似乎早已没有了任何情感或血缘的牵绊。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皇帝一直是所有人心中的至高荣耀,成为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可有些人,却偏偏不愿做皇帝,反而心心念念想要出家,成为和尚。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历史上,这样的事并非罕见。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就曾四次出家为僧;唐朝的皇帝李忱也曾放下帝位,剃发为僧。可以说,皇帝出家并非历史的罕见事件,甚至在史书上都有明确的记载。出家似乎成了某种荣誉的象征,一种对世俗权力的超脱,而非虚构的故事。
直到清朝的顺治皇帝登场,关于顺治的死因以及他是否真的出家,成了满清历史中的一大谜团。那么,顺治究竟出家了吗? 实际上,顺治确实曾有出家的打算,也确实一度放下了皇帝的身份。顺治,本名爱新觉罗·福临,是大清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他的父亲是大清的建立者——皇太极。皇太极的去世,实际上源于他对挚爱海兰珠的深切怀念,可以说是爱情让他早逝。因此,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成为皇帝。在接下来的七年里,权力由摄政王多尔衮掌握,直到多尔衮去世,福临才真正开始亲政。 这个时候的顺治,虽然年少,但朝政大权却不在自己手中。许多政策虽好,但往往得不到实施,个人的政治抱负也难以实现。这对一个青年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甚至令他心力交瘁。顺治很早就开始感受到这种无力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失望与疲惫,他开始寻找出路,而佛教那种超脱世俗的思想,恰恰成了他内心的依托。 顺治对佛教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影响。孝庄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从顺治小时候起,母亲就不断地教导他关于佛教的道理,这种思想逐渐在顺治心中扎根。因此,顺治不仅接触了许多僧人,还对出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治的出家计划并非一时冲动。历史上有记载,顺治曾在24岁时准备放弃帝位,出家为僧。他为此甚至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顺治归山诗》,这首诗中,顺治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无奈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诗中他写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他在诗中提到,百年世事如梦,而僧人的清闲生活比起自己身为帝王的繁忙,更显得自在宁静。 这首诗在多个地方都有流传,尤其是在五台山。相传顺治曾在五台山的善财洞中写下这首诗,而康熙皇帝在寻找父亲时,也曾在五台山听到这首诗的吟诵。根据一些野史记载,顺治在24岁时确实脱下龙袍,换上袈裟,前往五台山成为一名和尚,甚至活到了73岁才圆寂。康熙帝为此多次亲自前往五台山寻找父亲,但遗憾的是始终未能与之相见。 然而,这一切的野史并不完全是虚构。顺治的确曾有过想要出家的想法,并且为此剃发。然而,经过多位僧人的劝说,他最终决定暂时放弃出家,继续留在帝位上。僧人们劝告他说,作为皇帝,应该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责任。因此,顺治最终选择继续执政。 尽管如此,顺治依然未能继续长久执政。就在23岁时,他因病去世,年纪轻轻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奇怪的是,历史并未明确记载顺治的死因,这也成了后世众多谣传的根源。有说法认为,顺治的死因是天花,但这个死因至今也没有确凿证据。顺治在去世前,还留下了一道遗诏,否定了自己的政绩,表达了对自己无法治国的愧疚,并批评了自己的不孝。遗诏中还宣布8岁的儿子玄烨继位,成为了后来的康熙帝。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这份遗诏并非顺治亲自所写,而是孝庄皇太后代为起草的。 历史上记载顺治死于天花,但为何顺治年仅24岁就去世,至今无人能解答。而如果当年顺治真能坚持出家,也许他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结局。然而,清朝需要的却是一个继承皇位的皇帝,而非一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