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具发掘价值的古代墓葬之一,可以说没有比它更值得挖掘的了。 首先,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帝王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他的陵墓自然承载着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次,秦始皇陵的规模极其庞大,光是陵墓的封土就高达120米,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墓葬的纪录。历史记载显示,这个庞大工程共动用了72万人,历时39年才得以完成。最后,陵墓内部建筑的设计既宏伟又奢华,天文地理的布局都在其中体现,且墓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价值不言而喻,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按理说,秦始皇陵这样的重要遗址,应该引来各方的关注和探索,大家都应迫不及待想要亲眼见识它的真面目。然而,现实却是,这座陵墓在骊山北麓安静地躺了2000多年,至今依然没有被正式发掘。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挖掘秦始皇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两个字——不敢。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坟墓向来是不太光彩的事情,尤其是秦始皇的陵墓。作为华夏历史上无可争议的第一帝,挖掘他的墓,就等于在挖掘整个民族的祖坟,这种行为可能会引来社会的强烈反感和指责。因此,毫无疑问,如果今天我们决定开挖秦始皇陵,负面的社会影响必然会非常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非常慎重考虑,需要有一个非常合理且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理由才能实施。 当然,光是这种文化习惯上的顾虑,还不足以让我们完全不敢发掘。毕竟从总体情况来看,开掘秦始皇陵不仅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有很多正面的效应。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作为中国第一帝王的墓葬,其内涵的学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光是地宫中的陪葬文物,就足以让中国多出一大批国宝。此外,陵墓中可能存在的建筑遗址、古代文字、壁画和雕刻等,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艺术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如果能够发掘秦始皇陵,无论是对于中国的考古研究,还是对于世界考古界,都会是一场极为盛大的学术盛宴,甚至可能会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辉煌。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若秦始皇陵被发掘,必然会吸引大量的关注,这样带来的旅游和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像秦兵马俑的发掘,虽然当时没有考虑到衍生产业的开发,但单凭游客参观,已经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更有一些人认为,生死无常,古墓里的宝物埋在地下不见天日,不如让它们被挖出来,让世界看到,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几千年悠久的文明。这种想法也有其合理性,毕竟这些文物如果不被发掘,就无法为更多人所欣赏。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考虑这些因素,其实并不足以完全打消发掘的顾虑。真正让我们迟迟不敢下手的,还是技术上的难题。 换句话说,就是挖不了。 发掘秦始皇陵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技术难度极高。毕竟这是考古工作,必须小心翼翼,保护文物是首要任务,不能像盗墓一样,不顾一切地破坏遗址。 即便如今我们拥有先进的科技和设备,能够进行复杂的地质探测和挖掘,但这些技术和设备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秦始皇陵的发掘工作。在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不得不放弃现代机械设备,使用最原始的考古方法,这就使得发掘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可能连地宫的大门都找不到。记得有一次,考古队试图发掘明长陵,结果在外面忙活了好几周,最终连墓道的影子都没有看到。 而且,进入地宫后,面临的困难将会更多。例如,地宫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考古人员应如何应对呢?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内部机关重重,充满了危险。就像《史记》中描述的那样: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这些机关和水银,简直就像是给考古人员设下了物理与魔法双重攻击的难关,令人防不胜防。而更关键的是,这些只是书面记载的内容,谁又能保证埋藏在墓中的更多秘密不会给考古队带来更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确保文物在发掘过程中不受损伤。文物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沉淀,完全与外界隔绝,如果在没有有效保护的情况下贸然出土,那将面临极大的损坏风险。文物在空气中的氧化作用,可能导致它们的颜料脱落、腐烂,甚至风化、蒸发。我们之前已经经历过类似的教训,比如刚出土时,秦兵马俑身上的颜料就迅速掉落,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面朝天的模样。更严重的是,某些文物的损坏甚至是无法修复的。在中国考古史上,有一个被称为定陵事件的悲剧。许多精美的丝绸、字画,因为缺乏有效保护,在出土后变得破烂不堪,甚至一些木俑也迅速变形,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定陵作为明代万历皇帝的陵墓,距离我们如今也不过400多年,但它所经历的损毁,已经让人痛心不已。试想,秦始皇陵距今已经2000多年,那种损毁的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如果考古工作没有做到位,那将是对文物的极大伤害。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秦始皇陵的发掘需要极为慎重。 根据1987年国家出台的规定,帝王陵墓如果不迫切需要,就不主动进行发掘。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不敢贸然开挖秦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