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袁国平在抗日战场上英勇作战,最终因伤重倒地。在被救出时,他意识模糊,艰难地从口袋中掏出七块大洋,含泪交给了身边的战士们,坚决地说:这是党费!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念,随后选择举枪自尽,年仅35岁。那一刻,他的坚定和忠诚深深打动了所有人。
回到1937年,国共两党重新联合抗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成了新四军。叶挺和项英分别担任了军长和副军长,周子昆则担任参谋长。然而,政治部主任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直到毛主席作出决策,任命袁国平为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这个任命背后,隐藏着毛主席对袁国平卓越能力的认可,那么袁国平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才能得到毛主席的青睐? 袁国平,1906年出生于湖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6岁时,他从师范学校毕业,随后考入黄埔军校政治科,并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等重大战役。1930年,红三军攻占长沙,袁国平亲自接管了《国民日报》,并创办了红军的第一份报纸《解放日报》。 他深知报纸在传播革命思想和赢得民心方面的作用,因此不遗余力地办好这份报纸。为了让内容贴近普通百姓,袁国平要求文章简单易懂,确保即便是未识字的农民和士兵也能理解。他坚持使用白话文,语言简洁明了,避免繁琐的词藻。报纸上还刊登了戏曲和歌谣等内容,极大地吸引了群众的关注,推动了宣传工作。 尽管《红军日报》仅出版了六期,但它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宣传作用,广泛传播了共产党纲领和政策,号召人民为争取自身权益而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935年长征胜利后,袁国平被调往西北,担任政治部主任,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干部。 袁国平在政治宣传方面的才华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毛主席亲自任命他为新四军的首任政治部主任,接手后,袁国平果然不负众望,开始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革新。他成立了思想政治过硬的教导营,并亲自编写教材,使新四军的政治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此外,他还组织征集并定下了新四军军歌,这首歌在抗日战斗中极大鼓舞了士气,提升了战斗力。 1941年,新四军面临生死考验。部队在北上过程中遭到国民党重兵包围,叶挺被扣押,项英和周子昆也在叛徒的暗算下遭遇不幸。就在这关键时刻,袁国平挺身而出,指挥剩余的部队突围。激烈的战斗中,袁国平受伤倒地,失去了意识。深夜时分,副连长李甫带队经过,发现了受伤的袁国平。伤势极其严重,其中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胸。李甫迅速组织战士们背起袁国平,大家在夜色中艰难前行,直到第二天凌晨终于到达了一个渡口。此时,湍急的河水阻碍了他们的前进,战士们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将袁国平抬过河。河水淹到胸口,但他们依然坚持前行。就在过河途中,敌人的机枪扫射如同暴雨一般,战士们伤亡惨重。为了躲避敌人的射击,袁国平多次跌入河中,但每次都被战士们救起,继续前行。 尽管身体极度虚弱,伤口严重,袁国平仍坚持与战士们共同面对困境。最终,大家成功渡过河,剩下的战士们只有三十余人,他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稍作休息。战士们围着他,焦急地呼唤着:袁主任,袁主任……尽管袁国平的意识已经模糊,但他坚持睁开了眼睛,勉强看着眼前的战士们。他艰难地说道:你们快走,别管我了……替我交了党费……说完,他掏出七块银元交给了他们。 战士们心中不舍,但为了不拖累队伍,最终他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转身离开。而袁国平则在无人注意时,从腰间取出手枪,扣动扳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前曾说:若有一百发子弹,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绝不做俘虏。这正是他最终践行的誓言。 袁国平的一生,是无数革命烈士英勇牺牲、为革命胜利奉献生命的缩影。无论他是否曾是大领导,他那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将永远铭刻在历史上,成为人们怀念和崇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