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制图:张丹峰
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清晨,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看到工作台上的文物残片静静陈列,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2012年,我大学毕业便投身三星堆文物修复工作,这一干便是10多年。刚入行,我有幸师从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大国工匠”郭汉中,从此叩开文物修复的大门。我至今记得首次上手的任务——修复四川盐亭县文管所移交的一件民国时期的陶缸。那时我毫无经验,从清理缝隙间的泥土,到调配黏合剂填补裂痕,每一个步骤都由郭老师手把手指导。他常说,文物修复师如同医生,每件文物的“病灶”各不相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番话我铭记在心,在手艺日益精湛的同时,更领悟到文物修复的重点——既要心存敬畏,亦要灵活变通。
“十四五”时期,三星堆文博事业不断发展,文物修复也迈入体系化新阶段。新一轮发掘出土的1.7万余件文物中,许多残片散落于不同祭祀坑,若沿用传统人工比对拼接的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对文物造成潜在损伤。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逐步构建起传统技艺、科技分析、数字手段相结合的修复体系,已完成4000多件文物的修复。
科技赋能让修复成效愈发显著,无损检测技术为每件文物建立详尽档案,AI技术实现残片的精准匹配,3D打印则有效规避了文物二次损伤,多学科融合更让有机质文物、青铜器等特殊品类的修复难题得到解决。
回首过去,三星堆遗址1号、2号祭祀坑发掘时,考古挖掘工作多在露天环境中进行,工作人员只有普通工具,文物出土后因环境骤变,常出现彩绘褪色、有机物炭化等令人惋惜的状况。
而如今,3号至8号祭祀坑均搭建了全封闭考古方舱,恒温恒湿的环境能有效隔绝外界尘土与细菌,让文物一出土便得到精准保护,为后续修复筑牢基础。到了核心修复环节,科技赋能的优势更为显著:先对残片进行全方位扫描并构建三维模型,再借助AI自动提取形状特征精准匹配契合部件,大幅提升了修复效率与准确度。
从传统手艺的口传心授,到现代科技的人机协同,文物修复的方式在不断迭代,但我们对文物的敬畏之心与守护之志从未改变。
展望“十五五”,三星堆将以“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华文化重要标识、世界级文旅地标”为目标,不断推动文物保护修复及研究阐释。我们将参与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剩余1万余件新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还将编制保护修复标准并推广成熟模式。
从个人来说,这些年我传承的不仅是文物修复的手艺,更是守护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使命。让更多三星堆文物跨越千年时光,将中华文明的璀璨故事传递给更多人,是我始终不变的追求。
(作者为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文物修复师,本报记者宋豪新采访整理)
■延伸阅读
文物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保护研究、活化利用、国际交流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突破。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文物资源家底更加清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参观博物馆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展望“十五五”,我国文物事业以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利用为主线,将构建起理念更科学、制度更完善、方法更精细的文物保护体系。
(本报记者王珏整理)
本期统筹:高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