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国内学术界和文化界有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认同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一书中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兴起;第二阶段是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代表了制度上的现代化改革;第三阶段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标志着文化层面的现代化革命。他认为,这三个阶段体现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不同层面。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著名史学家胡绳在《中国近现代的分期问题》中提出,按照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似乎更加合理。他建议把近代史分为三个关键的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三场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主线。尽管学界对此有不同的争论,最终胡绳的划分方法被广泛接受,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遵循这一理论框架。 在近代史的第二次义和团运动期间,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强国力和军力呢?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洋务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引进西方的现代武器装备,来强化清朝的国防和军队。 在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凭借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朝的封建政权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拯救这一局面,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部分士大夫发起了洋务运动,目标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和防御能力。当时,李鸿章便带头从德国采购了克虏伯大炮。这些大炮口径达到了280毫米,炮管长达11.2米,单门重达44吨,最大射程可达到20公里。在当时,克虏伯大炮代表了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它的引进对清朝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然而,尽管克虏伯大炮在技术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它也有一些显著的缺点:其体型庞大、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每一门克虏伯大炮的价格至少需要2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为北洋水师购买的两艘军舰总费用也不过340万两白银。仅从克虏伯公司购买大炮就花费了清政府600万两白银,再加上炮台建设、人员培训等其他费用,花费总额令人震惊,特别是考虑到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仅为7500万两白银。 然而,尽管投入巨大,清政府的军事建设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而清政府花费大量资金修建的炮台防御系统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守卫炮台的清军官兵更是毫无抵抗力,纷纷逃散。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渤海的大沽口炮台仅仅坚持了6个小时就被攻破。驻守炮台的近千名清军官兵阵亡,而敌军的伤亡只有255人。这种悬殊的伤亡对比令人震惊。 从1877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购买了约2000枚克虏伯大炮,这些大炮被部署在中国沿海的防线城市,成为清朝海防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实际的战争中,无论是中法战争还是中日战争,克虏伯大炮的作用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清朝官兵无法有效使用这些大炮,导致它们在战争中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一个例子出现在1937年9月,当时日本海军进攻厦门。厦门的胡里山炮台由指挥官何荣冠指挥,率先开炮迎击敌军,并成功命中日本驱逐舰若竹号,重创了该舰。在随后的战斗中,日本的其他两艘军舰也受到了严重损伤,不得不撤回日本。这一战证明了,尽管清朝在洋务运动中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但因为清朝封建政权腐败无能,军事工业发展畸形,依赖外部采购的装备无法真正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这一切都说明,军队的实力并非仅仅依赖于装备的先进性,而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长期的军事训练所决定的。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部充满灾难和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寻求国家振兴、探索自由与民主道路的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应当汲取教训,铭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