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和御医是古代皇宫和朝廷中,专门为皇帝、大臣及其家属看病的医生的统称。其中,太医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当时设置了一个名为太医令的职务。到了西汉,已经有了太医的专职官员。唐宋时期,皇宫内的太常寺里设立了太医署或太医局,而到了金朝开始,才正式称之为太医院。进入元代,太医院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机构,主要负责皇帝的医疗和制作御用药物。到了明代,太医院的职能更加细化,开始有了分科管理。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中的记载,清代太医院的大夫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叫御医,在这个级别的医生只有13人,他们是最顶尖的专家。雍正和乾隆年间,御医的级别为七品,相当于县令的职务。第二等是吏目,共26人,分为八品和九品,其中每个等级有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有20人,属于从九品的级别,相当于医院中的初级医师。最后一个等级是医生,有30人,属于无品的级别,相当于现代的助理医师。从严格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御医只有13位大夫,再加上院长和两位副院长,总人数才16人。 在两汉时期,县令的俸禄在600石到1000石之间,县长的俸禄则在300石到500石之间。而唐朝的县令分为不同的等级,最高级是京县的县令,为正五品上,最低的则是从七品下的地方县令。到了宋代,知县的最高级别是正七品,通常情况下是从八品。元代知县的级别则是从六品。明清两代,知县的级别都是正七品,因此有了七品芝麻官的说法。由于县令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民众通常称他们为父母官,也叫青天大老爷或县太爷,意思是与百姓关系密切,像长辈一样。那么,御医究竟是什么级别?它比知县高吗?御医和知县这两个职位在历史上都是比较常见的官职,但他们所隶属的部门和职责差异很大。从官职级别来看,御医与知县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二者的级别都是正七品。所以,综合来看,清朝时期,御医的官职级别和一般知县是相同的。但如果与京城的大兴或宛平的知县相比,御医的级别要低两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