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三年(1500年),29岁的王阳明满怀雄心壮志,走进了刑部的大门,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担任了六品主事。在这个充满权谋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官场中,王阳明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方式。他的直率和独立,令许多同僚感到惊讶。别人处事圆滑、奉承讨好,他却坚持自己的原则,直言不讳,毫不迎合。刑部里的一些老油条私下称他为怪人,甚至有人气愤地评论:这小子真是不识时务! 然而,王阳明并不在乎这些背后的闲言碎语。他心中有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哪里有道义,哪里就有我。他愿意为自己信奉的原则而坚持,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
刑部有一项老规矩叫做巡牢,意味着每个月都有一位主事去监狱走一圈,检查囚犯的生活情况和狱吏是否疏忽。虽然这个规则看似简单,但历年来,很多主事都只是走个过场,发现问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惹麻烦。但王阳明显然不同,他的第一次巡牢,就彻底打破了这个常规,震动了整个刑部。 那晚,他带着几名小吏走进了刑部大牢。监狱内黑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腐臭的味道。刚好赶上囚犯吃饭,他看到他们端着碗,里面是一些黑黄相间、糊糊状的食物,怎么看都不像饭,也不像粥。他不禁皱起眉头,立即问值班的狱卒:这是什么东西?狱卒冷漠地回答:狱里粮食紧缺,没办法。王阳明听后一阵不悦,但没有立即反驳,心中却开始生疑。 继续往前走,他突然听到一阵猪叫声,他好奇地循着声音走去,没想到竟然在大牢深处发现了一个猪圈,里面养着二三百头猪。这些猪的食物竟然是白米和细面,而囚犯们却只能吃那种难以下咽的糊糊。王阳明的心中怒火燃起,顿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他立即叫来所有值班的狱卒,拍着桌子怒吼:朝廷明令禁止虐待囚犯,你们胆敢这么做!狱卒们吓得双腿发软,纷纷跪下请求饶命:大人饶命,这都是上面大人指示的,我们小的敢不听?王阳明冷笑道:你们这些人真是聪明得过头了,把囚犯的粮食喂猪,自己卖猪赚钱,肥得流油,而囚犯却饿得皮包骨!他当场下令,将这些猪宰了,把肉分给囚犯,还在大牢墙上写下了这起丑闻,将刑部的黑幕公之于众。 回到刑部后,王阳明立即给首辅上书,强烈要求废除这种恶习。首辅审阅后觉得此事虽不算太大,但依然同意了王阳明的提议。这一举动让刑部上下对王阳明印象深刻——这位年轻的主事,不怕得罪人,敢于做事,毫不妥协。但也因此,他在刑部结下了不少敌人。 没多久,王阳明又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去江北复核刑事案件。江北地区包括扬州、淮安、庐州和凤阳,特别是凤阳,作为太祖朱元璋的故乡,那里关押的都是一些敏感人物,案件复杂,没人愿意接手。王阳明却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准备亲自去解决这些麻烦。来到凤阳的大狱后,王阳明翻开案卷,发现第一个案件就让他十分震惊。一个姓陈的犯人曾经担任过指挥使,滥杀无辜,致使18条人命,判决是立即斩首执行。然而,判决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这个陈指挥使居然活得好好的。王阳明不信这个邪,立刻展开调查,发现陈家是世袭军职,祖上有爵位,家族人脉深厚,通过各种手段保住了这个人的性命。而凤阳的地方官员则借此犯人的事敛财,年年从中受益。 真相大白后,王阳明毫不手软,下令立即处决陈指挥使。在刑场上,陈指挥使死死地抓住机会想要威胁王阳明: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王阳明毫不动摇,走到他面前,冷冷地说道:如果我今天留你一命,那18条冤魂就不会放过我!你死了才是对那些无辜死去的人最好的交代。要是你不服,随时来找我算账!他的一句话,震慑了所有围观的人,场面极其严肃。 王阳明这一生,靠的不是圆滑和妥协,而是坚定的勇气与责任感。他始终相信,圣贤之道不只是空口说说,而是要脚踏实地去做。他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不管官场如何腐化堕落,他都勇敢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正因为这份刚直和胆略,他被称为刑部的怪侠,他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有担当。 王阳明的故事充满了波折与激情,正如一出跌宕起伏的英雄传奇。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证明:真正的英雄,不惧他人眼光,唯一要担心的是是否对得起自己内心的那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