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2万,是当时的一个数字,现在,这个数字背后的人,大多连名字都没留下,有人改了姓氏,有人被收养,有人不知所终,她们的存在太尴尬,于是被日本选择性遗忘。
她们的命运,如同一叶浮萍,随波逐流,其后的遭遇,也成了日本官方历史中一段刻意模糊、不愿深谈的篇章。
被许诺的“王道乐土”
历史的尘埃之下,总有一些被刻意掩埋的真相,它关乎活生生的人,当谈及二战后的中国东北,一个惊人的数字浮出水面——超过十万,这是战后被遗留在那片黑土地上的日本女性数量。
这个数字庞大到令人咋舌,但比数字更令人窒息的是她们身份的遗失,在历史记载中,她们被简化成了一个冰冷的数据,而在她们的祖国日本则是选择性的遗忘了她们,绝大多数人最终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她们是谁?她们经历了什么?
这些女性的东北之行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国家策划,在始于1936年后的那段时间里,日本政府启动了一项野心勃勃的战略,被叫做“百万户移民”计划。
无数家庭就在这样的国家级动员下被组织成一个个名为“开拓团”的单位,浩浩荡荡地跨海而来。在政府的宣传机器里,中国东北被描绘成一片充满机遇的黄金地带,一个可以实现所谓“东亚共荣圈”理想的基地。
日本告诉她们将要前往的是一个“王道乐土”,在这场庞大的殖民计划中,女性的角色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定位,她们不是被动的随行家属,日本政府的算盘打得极为精妙,在他们眼中,这些女性是实现殖民目标的“功能性人口”,是比枪炮更具长远效力的武器。
她们背负着一项隐秘而关键的核心任务,与“开拓团”的日本男性结婚生子,用最原始的血脉繁衍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东北的人口构成,每一个新生儿的啼哭,都被视为帝国在这片土地上扎下的又一根深钉,她们的生育能力成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然而宣传中的“王道乐土”与现实形成了残酷的反差,当她们真正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时,迎接她们的并非遍地黄金,而是难以想象的艰苦,她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窝棚里,忍受着东北漫长而酷寒的冬季,食物匮乏更是家常便饭。
从“开拓者”到“中国媳妇”
美好的幻梦,在1945年8月被彻底击碎,随着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殖民体系轰然瓦解,几乎是同时,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防线迅速崩溃,一场巨大的混乱和恐慌席卷了所有在华日本人。
在这场大溃败中,人性的自私与冷酷暴露无遗,那些曾经高喊着效忠天皇的日本官员、关东军军官以及青壮年男性,在灾难来临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逃命,他们掌握着信息和资源,率先撤离。
在他们的逃跑路线上,妻子和儿女被无情地置于了次要位置,所谓的家庭责任、丈夫的承诺,在求生本能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许多男性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家人,任其自生自灭,跑不掉、被遗弃的绝大多数都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
昨天还是高高在上的“殖民者家属”,今天就成了被自己国家彻底抛弃的难民,日本政府和军方在战败后早已将这些侨民视为无用的包袱,根本不认为他们是需要优先保护的对象,生存的威胁从四面八方涌来。
饥饿和寒冷是最直接的杀手,而在那片曾经被他们视为“王道乐土”的土地上,当地民众积压已久的仇视情绪也可能在任何一个瞬间爆发,在权力真空的混乱时期,她们还必须面对土匪和散兵游勇的侵扰,绝望之下,集体自杀、被袭击身亡的惨剧在逃难路上一再上演。
对于幸存者而言,活下去成了唯一的信念,而最现实、也是唯一的活路,就是嫁给当地的中国男性,她们从“开拓者”的妻子变成了“中国媳妇”,一些接纳她们的中国男性或许是出于纯粹的同情,看着这些走投无路的妇孺心生怜悯。
有的则是在漫长的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家人,渴望重新组建一个家庭,当然,也有更现实的原因,对于当时许多贫困的中国家庭或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来说,这是一种不花彩礼就能成家的方式。
在同情、怜悯、需求和无奈的交织下,许多日本女性在中国乡村找到了一个可以蔽身的屋檐,她们成了特殊年代里,中国社会中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但为了活下去,也为了不给新的家庭带来麻烦,她们必须彻底埋葬过去。
她们努力改掉自己的日本姓名,换上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她们笨拙地学习着完全陌生的当地方言,试图抹去口音中的异乡痕迹,她们拼命地融入中国农村的日常生活,学着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她们不再是“山口久子”或“铃木花子”,而是“王家媳妇”、“李家那个日本婆”。
回不去的故乡
战争的硝烟散尽后,遣返工作被提上日程,战后初期,中美苏三国曾联合组织过日侨的大规模遣返,葫芦岛港就见证了那段历史,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在中国成家立业的日本女性而言,归乡之路却异常遥远。
时间推移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中日之间就遣返问题展开官方协商时,这些女性的处境变得更加尴尬,在日方的遣返名单中,她们的优先级被排得非常低,日本官方为了推卸责任,给她们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自愿残留”。
这个词,仿佛她们留在中国是出于自愿,而非走投无路下的无奈求生,通过这种官方说辞的塑造,日本政府巧妙地将她们从“需要救援的国民”的名单上划了出去,把她们定义成了历史的局外人。
即使有少数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日本,等待她们的也并非温暖的拥抱,在战后艰难的日本社会看来,这些归国者非但不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反而是一种“累赘”,她们的归来意味着要占用本就紧张的社会资源。
而且当时的日本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这些在中国生活多年、甚至嫁给中国人的女性是“不纯洁”的,她们的经历被视为一种污点,一种让家族蒙羞的印记。她们在异国他乡的挣扎求生,在故土同胞的眼中,竟成了一种罪过。
回看这段历史,我们或许就能明白,为何如今的日本社会乃至历史教育中,几乎找不到关于她们的详细记录,因为她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重重地打在日本军国主义那张自欺欺人的脸上。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