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心中,太子朱标一直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从他登基成为皇帝开始,朱元璋就对朱标进行了精心培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且比他早去世的是长子朱雄英。由于朱标和长子都相继去世,朱元璋只好立了次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朱元璋把太子之位传给了朱棣,靖难之役或许就不会爆发,朱标一脉也许能得到延续。事实上,即使朱元璋有意把太子之位传给朱棣,也未必能够实现。那是因为有些原因让他无法这么做。 **第一点:嫡长子继承制的限制** 在历史上,为了避免皇位继承过程中出现兄弟争斗,很多朝代都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以确保皇位顺利过渡,避免因继承问题导致内乱。事实证明,这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规定,太子之位不可能传给四子朱棣。因为当时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都还健在。如果跳过这两位长子,将继位权直接交给朱棣,那么必然会引发兄弟间的争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内讧。即使朱棣非常有能力,适合当太子,他也不能因此被立为太子。 **第二点:受到忠诚大臣的劝说** 在《明史·刘三吾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皇孙世嫡承统,礼也。这意味着按照礼法,皇帝应当传位给皇孙。朱元璋听取了忠臣刘三吾的建议,最终选择了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刘三吾不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而且他非常聪明,总是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提出忠诚建议。朱元璋非常信任他,因此,刘三吾的意见在朱元璋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了这两点原因,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将太子之位传给朱棣。如果朱允炆在登基后,能够避免过度压迫自己的四叔朱棣,那么靖难之役或许就不会爆发,自己也就不会成为那个短命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