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经过“皖南事变”的冲击,新四军在盐城开始了重建工作。尽管新四军的总兵力从8.8万人增加至9万人,实际人数变化不大,但军队的编制发生了大调整,从原来的6个支队变为7个师。与此同时,军部也完成了人员的更替和新老交接。
在重建之前,新四军军部的领导班子是经过南京和延安双重批准的,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军长是北伐名将叶挺,副军长项英虽然是副军长,但实际上也履行了政委职责,负责军中的政治事务。参谋长是粤军名将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出自桂系,拥有丰富的长征经验。政治部主任是黄埔四期的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则是闽西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具有深厚的资历。 新四军在刚成立时,只有4个支队,总兵力仅为1.08万人。这四个支队分别由陈毅、张鼎丞、张云逸和高敬亭领导,活动范围覆盖了苏南茅山、苏皖边区、皖南以及鄂豫皖边区。随着高敬亭的意外死亡,原4支队被拆分成两部分,原7、9团继续使用原编号,由八路军的徐海东接任司令员,张云逸后来接替;原8团则扩编为新四军的5支队,司令员由罗炳辉担任,政委由郭述申接任。1940年2月,彭雪枫的游击支队改为新四军6支队,在安徽省内,顽军进攻淮北并与张云逸部发生激烈交战,为此,延安和八路军总部派出刘震和黄克诚支援。 1940年下半年,陈毅和粟裕分别发起了黄桥战斗和曹甸战斗,给韩德勤部队造成了重大打击。然而,由于耿蕴斋、吴信容和刘子仁的叛变,导致了路西形势的急剧恶化,彭雪枫的八路军第4纵队和豫皖苏边区的局势也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了皖南事变的爆发。 新四军重建后,编制为7个师,每个师的实力和表现有所不同。那么,哪些师的实力最为突出呢? 新四军的1支队在重建后表现尤为突出,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等人指挥下,1师的战绩在抗战后期堪称最为耀眼。粟裕领导的1师是新四军最强的师之一,粟裕在卫岗伏击战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尤其是在黄桥决战中,韩德勤部队遭到重创。1师的政委刘炎和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也为部队的战斗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1师的主力部队来源于1、2支队,并拥有三位杰出的旅长叶飞、王必成和陶勇,他们被誉为“粟裕麾下的三剑客”,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几乎无敌。 新四军的2师由张云逸领导,主要来自原新四军的4支队。尽管2师的指挥能力较为出色,但与1师相比,指挥水平略逊。尽管如此,2师的主力部队依然表现出色,尤其在抗战中也有一定的贡献。然而,由于长期受到李品仙部队的围攻,未能像1师那样在战略上取得同样显著的成果。 另外,6师和7师则保留了原有的编制,但战斗力相对较弱。6师仅有2个旅和约6000人的兵力,并未在战斗中取得显著成绩,而7师则更多的是一个名义上的单位,并不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此外,黄克诚所领导的3师也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3师的前身是八路军344旅,战斗经验丰富,其所辖的旅长包括了许多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如彭明治、田守尧、彭雄等。总体而言,虽然新四军在重建后的最强部队是1师,但2师、3师、4师、5师等也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战斗力。在抗战后期,新四军的表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中国抗战历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