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将领换主公,实际上比今天的公司白领跳槽还要频繁。这种跳槽并不受太多约束,甚至比现代的跳槽更为随意。拿魏、蜀、吴三个国家来说,它们其实就是大汉帝国的分公司。曹操、刘备和孙权分别担任了“魏王分公司”、“汉中王分公司”和“吴王分公司”的经理,虽然他们没有得到大汉皇帝刘协的正式批准,但依然自称为“汉王”。
曹操最初的职务是武平侯,后来晋升为魏公,再到魏王;刘备起初是宜城亭侯和左将军,最终成为了汉中王和大司马;孙权则从会稽太守和讨虏将军做起,最终封为车骑将军和吴王,所有这些封号都是由魏王曹丕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刘协的名义授予的。从这些封号来看,尽管他们都宣称自己是“大汉臣子”,但是手下的将领们在被俘之后也往往会换主,因此不再对自己的选择有任何心理负担。 仔细看蜀汉的五虎大将和魏国的五子良将的履历,会发现,真正做到“忠诚不变”的只有两个人:张飞和乐进。其他的大将几乎都经历过更换主公的情况。五虎大将中的关羽,在被曹操俘虏后,投奔了曹操,成为了偏将军和汉寿亭侯;马超原本是张鲁的部将,甚至一度有可能成为张鲁的女婿;黄忠最初并没有参与关羽的长沙之战,早期曾跟随刘表,后来被韩玄招募,最后又投降了刘备;赵云最早是公孙瓒的部将,这一背景大家都非常熟悉。 五子良将中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除了乐进始终忠于曹操,其他四位几乎都有过“跳槽”的经历。张辽的经历尤为丰富,从丁原、何进,到董卓和吕布,张辽在“主公”失势后,总能迅速找到新的归宿。张辽和关羽关系深厚,如果当时张辽被刘备军队围困,关羽很可能劝他投降刘备。 至于徐晃和张郃,他们的“忠诚”则显得更加复杂。徐晃在战场上勇猛,但贪功冒进,最终导致曹操在襄樊之战中损失惨重;张郃则在官渡之战时,因判断失误,决定投降袁绍,之后又转投曹操。这些“跳槽”并非个别事件,在三国这个乱世中,投降似乎成了一种潜在的趋势。 张辽与关羽的深厚情谊不可忽视,徐晃和关羽也有较深的渊源,但徐晃的果断决策显然不如张辽稳重。张辽的忠诚,相比其他五子良将,似乎更加值得信赖。 然而,并非所有的“换主公”都能顺利进行。关羽、张飞等五虎大将中,虽然张飞因与夏侯渊的婚姻关系短暂效力过曹操,但他无疑忠诚于刘备;赵云与刘备有着生死与共的情谊,他绝不可能背叛;而马超、黄忠、特别是关羽,他们的忠诚在关键时刻绝无疑问。即便如此,在三国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许多将领最终选择“换主”也往往是为了生存。就像五子良将和五虎大将,他们的忠诚不仅受个人情感的影响,也深受当时局势和利益的推动。而所谓的“投降”,其实更多是“换工作”,他们的“大身份”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大汉的将军,只是换了不同的上司而已。 历史中的忠诚与背叛并非简单的黑与白,背后常常隐藏着复杂的动机和考量。如果刘备死于东吴孙权之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被曹操俘虏,谁又能确定他们中的多少人会向曹操投降呢?这个问题,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