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财富问题,实际上一直存在着很多误解。有人认为红军非常贫困,但事实上,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不仅有充足的财富,而且管理得非常得当。只要毛泽东掌握指挥,红军就能充分调动其资源,积累相当可观的财富。
1927年,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背叛革命,勾结蒋介石对共产党人大肆镇压。这一事件使得中国共产党必须走上独立建军的道路,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军队。 在这条艰难的独立建军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两种战略路线:一种是城市暴动路线,代表共产国际的意见;另一种是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这是中国本土的革命道路。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像今天这样庞大,而只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毛泽东在党内也不过是一个地方性的领导人。共产国际的指示几乎是党内的最高命令。因此,毛泽东提出通过发动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时,遭到了共产国际及中央领导的激烈反对。尽管如此,毛泽东坚信自己的战略,最终决定放弃攻占长沙的计划,带领红军开辟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当时,很多人对毛泽东的决定持轻视态度,认为他是带领红军去当土匪。然而,毛泽东并未理会这些质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决心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完成革命。今天回头看,这一策略看似冒险,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实施却充满了挑战。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和发展体系。红军不是简单的土匪队伍,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因此,除了打土豪,还要建立自己的政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暴力显然不够,必须要获得群众的支持。 毛泽东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如何处理土豪,如何安置他们,如何确保农民敢于接受分田,这些都需要细致的方案。毛泽东根据土豪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差别化处理:对于那些恶行累累、为富不仁的土豪,毫不犹豫地执行死刑;对于那些心地善良的土豪,则允许他们保留一部分土地,重新融入社会。 在打土豪的过程中,毛泽东不仅要考虑如何分配土地,还要面对如何管理税收和地方政府的问题。当时农民几乎都是文盲,因此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为红军士兵进行扫盲,使他们能够充当政府管理的骨干力量。 毛泽东意识到,井冈山的资源十分有限,仅仅依靠主力军队是不够的,因此他提倡深入群众,广泛派遣干部,实行全民皆兵的策略。通过培训和动员,农民在红军的引导下敢于争取自己的土地,并且在防卫上得到了保障。 这不仅是军队的壮大,更是群众动员的成功。红军通过这种方式,在当地建立了广泛的支持网络,确保了战斗力的持续增长,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培养大量地方武装力量。 当毛泽东带领红军进入井冈山时,部队人数不过七百人,但在他与朱德会师时,正规部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两千人。这些部队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是无法维持的“穷军”,他们不仅按时领取军饷,而且在各项支出上也非常合理。仅军饷一项开支,就非常庞大:两千人的军队每月需要支出两万两千大洋,这还不包括其他生活费用。按照当时的物价,这相当于花费66万斤大米或17万6千斤猪肉。 然而,这些开支并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确保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他实行了低税率的税收政策,最初商业税和农业税都非常低,且只对收入较高的商人和农民征税。这样,普通百姓几乎不需要交税,只有在收入较高时,才需缴纳少量税款。 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毛泽东逐渐意识到井冈山已经无法支持更大的部队发展,于是提出了“打出去”的战略,开辟新的根据地。1929年5月,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红四军占领了长汀、龙岩和上杭一带,开始没收当地富商的财产,并通过向商人借款、接管军需物资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红军的经济基础。 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毛泽东通过与商人合作、开辟矿产资源贸易和建立金融战线等手段,为红军开辟了更多的财政来源。通过红军控制的钨矿资源,毛泽东不仅将矿产卖给德国,还通过红军的苏区银行发行纸币,突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封锁。 通过一系列精巧的经济手段,红军的财政逐渐稳定,红军的日常开销得到了保障,部队的装备和军饷也得到了改善。相比之下,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却相对贫困,普通士兵的军饷被严重克扣,许多士兵的生活条件远不如红军。 然而,随着王明、博古等人的加入,毛泽东的军事和经济路线受到了压力。尤其是在长征后,红军开始面临更加严峻的经济困境。为应对这一挑战,毛泽东在陕北提出了大生产运动,鼓励自给自足,尽力通过自身力量缓解财政压力。 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虽然在武器装备上无法与国民党军队相媲美,但凭借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组织能力,红军在长征后的几年里实现了飞跃,人数从三万增至170万。这一进展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战略成功的体现。 毛泽东的经济管理才华,尤其是在战争条件下的经济建设,显然是极其高明的。他不仅懂得如何打仗,更懂得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支持革命。毛泽东的智慧和战略眼光,至今仍是许多人学习的楷模。 有人曾说毛泽东不擅长经济,但这是错误的看法。毛泽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他在革命战争中的经济战略,展示了他非凡的领导力和创新思维。今天的我们,缅怀毛泽东,不仅因为他是伟大的军事家,更因为他在经济建设上的远见卓识,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