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要建立一个新朝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建立一个新朝往往意味着要推翻一个已有的政权,而推翻一个强大的朝廷来创建新的王朝,所需要的力量和策略可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特别是军事实力,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手握重兵的人,通常具有非常强大的权力和威胁,而皇帝往往会对这些人心生忌惮。毕竟在那个时代,军队才是决定命运的真正资本。
然而,在许多古代的朝代中,军队并不是由皇帝本人直接指挥,而是由朝廷中有权势的将领来掌控。因此,每个朝代的将领,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还必须得到皇帝的高度信任。没有信任,他们无法获得士兵的忠诚,也无法掌握军队的权力。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是明朝开国将领之一——常遇春。正是因为他的英勇与忠诚,成为了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常遇春的绰号“常十万”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既能展现他非凡的自信,也反映出他的军事实力。 常遇春之所以拥有“常十万”这个绰号,源于他曾经自信满满地表示,凭借自己手中的十万大军,他可以横扫天下。从这个绰号中,我们不难看出常遇春对自己实力的无比自信。他确实是一位英勇非凡的将领,实力与自信完全匹配。曾经,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盗贼,但命运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改变了他的生活。一天,当他在田间休息时,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身穿盔甲的神仙出现在他面前,并告诉他说:“你的主君来了,快跪下!”当他惊醒过来时,正好遇到了朱元璋带兵经过,常遇春立即认为朱元璋就是天命所归的明君,于是立刻拜他为主。 与许多依赖谋略和智勇的将领不同,常遇春通过自己的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行动来展现自己的忠诚和实力。在朱元璋的南征北战过程中,常遇春一直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帮助朱元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逐渐崛起,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常遇春不仅是朱元璋最忠诚的随侍,还是他能够获得天下支持的重要力量之一。 朱元璋曾对常遇春的神勇称赞不已,曾评价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然而,命运捉弄人,常遇春在四十岁时因病不幸去世。即便是冷酷无情的朱元璋,在得知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后,也感到十分悲痛,并追封常遇春为“平开王”。为了纪念常遇春,朱元璋还特别命人绘制了他的画像,这幅画像至今保存在安徽怀远常氏祠堂,成为后人瞻仰的对象。画中的常遇春大约三四十岁,神情坚毅,身形魁梧,尤其是肚腩十分显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常遇春的“大将军肚”,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会被认为是肥胖的象征,通常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所致。然而,作为一位能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开国将领,常遇春显然不可能因为不运动而拥有如此显眼的肚腩。事实上,这个“将军肚”下隐藏着的是他的力量和韧性。 在古代,行军的条件十分艰苦,士兵们常常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行军。如果没有一定的脂肪储备,身体在长时间的行军中可能会因为过度消耗而体力下降,从而影响战斗力。因此,古代将领通常身形魁梧,体内的脂肪不仅能够为身体提供能量储备,也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护他们的身体。而这些“将军肚”下隐藏的强健肌肉,则是他们能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挥动重兵器的原因之一。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物极必反”。虽然常遇春的“将军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的身体,但也给他的健康带来了隐患。腹部的肥胖,尤其是脂肪过多,容易引发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常遇春的早逝,或许正与此有关。 事实上,像常遇春这样的体格庞大的将军,在古代并不罕见。例如,东汉时期的权臣董卓也被记载为一位身形庞大的人物,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同样非常灵活,骑马射箭的技艺非常高超。唐代叛将安禄山虽然身材也非常庞大,但他的舞蹈动作却同样迅捷。事实上,古代将军的典型身形常常是短腿、粗脖、膀大腰圆。这种身形虽然与现代人推崇的腹肌标准相去甚远,但却具备了强大的防御能力。 在古代的战场上,铠甲无疑是保护将军的第一道防线,而脂肪则是第二道防线。没有脂肪的将军,一旦遭遇敌人攻击,容易受到重伤。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下,如果没有一定的脂肪层,直接与铁铠接触,身体很容易遭受寒冷侵袭,严重影响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