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胡适留学美国,跟随杜威学习实用主义,这对他回国后在政治、文化和哲学方面的影响极为深远。胡适一生共获得了三十多个博士学位,但他的儿子胡思杜却与父亲的光辉形象大相径庭。胡思杜不仅在学业上毫无成就,后半生还过得极其贫困,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常听说出身名门的子女往往能够顺风顺水,或者至少能够衣食无忧,但胡思杜的结局却让人感到无比惋惜。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值得我们深思。
胡适尽管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文化名人,但他的儿子胡思杜从小便不喜读书。胡适为此也是感到无能为力。1921年12月17日,胡适迎来了第三个孩子,取名胡思杜,这个名字既表达了他对杜威老师的感激,也寄托了他对儿子未来的美好期望,希望胡思杜能够像杜威一样,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然而,胡思杜自小体弱多病,且在读书期间染上了肺病,经常请假在家休养。由于天性好玩,又缺乏严格的教导,他变得更加不思进取,整日游手好闲。此时的胡适已经在美国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虽然心急如焚想要管教儿子,却因身在异乡而无法干预。胡思杜的母亲江东秀则是典型的传统妇女,对胡思杜爱玩贪玩的天性并未加以管束,平时只关心他有没有吃饱穿暖,对学习的事情漠不关心,自己也常常泡在茶馆、牌桌上,根本没有时间过问胡思杜的学习。 1939年,抗战爆发,胡思杜随母亲来到上海避难,由胡适的朋友代为照料。然而,上海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五光十色的生活很快吸引了胡思杜,他对学习的兴趣更是完全消失,反而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胡适收到朋友的信,得知儿子沉迷于花花世界,变得不思进取,心急如焚。为了挽救胡思杜,胡适决定将他带回美国,亲自监督他的成长。 本想着能够亲自教导儿子,胡适希望他能够有所转变,但事与愿违。胡思杜已经习惯了放纵的生活方式,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结果,他先后在两所大学就读,却因成绩不佳被退学,最终没有任何学位证书。1948年,胡思杜只得无奈返回国内,胡适通过关系将他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工作。在这里,胡思杜或许是受到图书馆浓厚学习氛围的影响,开始阅读大量书籍,思想发生了转变,逐渐有了些许进步。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对胡思杜宽容。1948年12月,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北京即将解放。国民政府试图带走一些著名学者,胡适一家成为了重点对象。但胡思杜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胡适无奈只得匆匆离开,并为他留下了一些金银财物。但他们没有料到,这一分离却成为了永别。新中国成立后,胡适被批评为国民党的忠实走狗,而胡思杜则被社会压力所困。他渴望融入新社会,想要摆脱父亲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主动上交了胡适留给他的财物,并写了多篇文章,公开抨击胡适甘心为美国服务、称其为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并声明要与父亲彻底划清界限,全心全意为新政权效力。当胡适看到儿子的这篇文章时,他久久沉默,尽管他并不相信这些话出自儿子内心深处,但还是将文章剪下来,批注道:小儿是奉命写出的。无论这是否出自胡思杜的真心,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思杜依然没能摆脱父亲的影子,他依然被视为有罪之人,无法辩解。不久后,他被打成右派,因自己的背景问题,甚至连女性都不愿与他结婚。 最终,胡思杜承受不了社会的种种打压,他的内心彻底崩溃。1957年9月21日晚,他在留下遗书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1980年,胡思杜才被正式平反。胡适得知儿子的死讯时,心情异常沉痛,但他始终不愿相信这是真的,甚至在自己的遗嘱中,还为胡思杜留了一份遗产。 胡思杜的死,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象征。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变革的漩涡中,谁也无法置身事外。而有些人,尽管经历了无数痛苦和打击,依然顽强坚持下去,而胡思杜则没能熬过这个充满痛苦和不公的时代。
下一篇:吴石将军户籍卡,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