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今儿个唠唠清朝的顺治皇帝!这位可是满清入关后的头一位皇帝,虽说没留下啥特别显赫的功绩,除了那剃发令让人印象深刻,剩下的念想,多半都搁他和董鄂氏的爱情上了。您可别以为顺治眼里只有董鄂氏,人家当皇帝的,后宫哪能就一个人?光有名分的妃子,就有三十多位!可谁能想到,顺治二十多岁就没了,留下这么多妃子,等康熙继位了,这一大家子 “后妈” 咋安置呢?今儿个咱就用天津话,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保证比听评书还带劲!
一、先说说顺治后宫:规矩乱,封号全凭 “瞎起”!
咱先得知道,顺治刚入关那阵儿,后宫的规矩还没理顺呢,受汉化影响,可又没完全学明白,乱得跟咱天津早市似的,啥样的都有。皇后的封号倒是明明白白,可其他妃子、庶妃的称号,就没个准谱了,有的按姓氏叫,有的按住的宫殿叫,怎么方便怎么来。
就说康熙的亲妈佟佳氏吧,刚进宫的时候,大伙儿都叫她佟妃,后来她搬到景仁宫住了,得了,又改叫景仁宫妃了。您说逗不逗?跟咱邻居家孩子似的,小时候叫 “妞妞”,长大了住哪个院儿,又被叫 “东院丫头”,没个固定名儿。还有其他妃子,比如有的姓王,就叫王妃;有的住永和宫,就叫永和宫妃,简单粗暴,好记是好记,就是少了点皇家的讲究劲儿。
不过也能理解,那时候刚入关,事儿多着呢,又是打仗又是安抚百姓,哪有功夫细琢磨后宫封号的规矩?先凑活着用,等以后再慢慢理顺,这也跟咱家里刚搬新家似的,先把东西堆着,回头再慢慢归置,一个道理。
二、康熙亲妈佟佳氏:尊为太后却命短,24 岁就没了!
要说顺治这些妃子里头,最特殊的,得数康熙的亲妈佟佳氏。毕竟是新皇帝的亲妈,待遇肯定不一样。顺治一没,康熙刚继位,就把佟佳氏尊为慈和皇太后,这身份一下子就上去了,跟咱天津人说的 “母凭子贵”,一点儿没差。
按说当了太后,该享享清福了吧?可谁能想到,佟佳氏这命忒短,才 24 岁就没了,比顺治活得还短。您知道不?她这 “慈和皇太后” 的封号,还是死后康熙追封的,生前压根没享着多少太后的福。想想也挺可惜的,儿子刚当上皇帝,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荣华富贵,就走了,跟那刚开了个头的大戏似的,还没到高潮就落幕了。
不过话说回来,佟佳氏虽说命短,但凭着儿子康熙,也算是在后宫里占了个 “特殊位置”。要是没康熙这儿子,她可能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妃子,顺治没了之后,说不定就被忘在哪个角落里了,哪能有 “皇太后” 这么风光的称号?所以啊,有时候 “母凭子贵” 这事儿,在皇家里头,比啥都管用。
三、顺治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活成 “最长寿太后”,享尽荣华!
跟佟佳氏比起来,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那可就幸运多了。康熙继位后,不光尊了自己亲妈当太后,也把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尊为仁宪皇太后。您猜怎么着?佟佳氏生前没享着的太后福,全让这位仁宪皇太后给享了!
这位仁宪皇太后,可是个聪明人,一辈子不掺和后宫的事儿,也不碰朝政,就安安分分地过日子,跟康熙的关系处得那叫一个好,比亲娘俩还亲。康熙刚继位的时候,孝庄太后还在世呢,慈宁宫是孝庄太后住的地儿,所以仁宪皇太后和佟佳氏这两位太后,就只能住慈仁宫。后来佟佳氏没了,就剩仁宪皇太后一个人了,康熙特意给她改建了宁寿宫,让她住得舒服点。
为了不让仁宪皇太后孤单,康熙还把自己的第五个儿子交给她抚养。您想啊,老太太身边有个孩子陪着,逗逗乐子,日子也能过得热闹点,不像别的妃子,孤零零的。仁宪皇太后也对得起康熙这份心意,把五阿哥养得好好的,跟自己亲孙子似的。
就这么着,仁宪皇太后安安稳稳地过了一辈子,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六年,享年 77 岁,成了清朝历史上活得最长的皇太后!您说说,这日子过得多滋润?比那些年轻轻就没了的妃子,强太多了。她这一辈子,没经历啥大起大落,就凭着 “不掺和、好好过” 的心态,享尽了荣华富贵,还得了个长寿,这在皇家里头,可是少见的好福气!
四、顺治的 “废后” 和追封皇后董鄂氏:一个被忘,一个留名!
顺治一辈子,亲自封过三位皇后,除了刚才说的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还有一位是早早被废的皇后,也是博尔济吉特氏(跟第二任是亲戚),另外一位就是他最爱的董鄂氏,不过董鄂氏是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的。
先说说那位被废的皇后吧,她早在顺治活着的时候就被废了,而且顺治没的时候,她也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康熙继位后,压根没提给她尊封的事儿,就跟这人没存在过似的,慢慢被人忘了。也是,都被废了,又没留下啥好名声,还能指望新皇帝给她啥待遇?跟咱天津人说的 “破罐子破摔” 似的,没人待见。
再说说董鄂氏,虽说顺治把她捧在手心里疼,死后还追封她为皇后,可康熙继位后,也没给她啥特别的安置。毕竟董鄂氏早就没了,顺治也没了,她就只是个 “追封的皇后”,没啥实际的待遇可谈。不过还好,她跟顺治的爱情故事,倒是流传下来了,直到现在,还有人唠起顺治和董鄂氏的事儿,也算是 “留名青史” 了,比那位被废的皇后强点。
五、四位蒙古妃子:沾孝庄光,得点 “小殊荣”!
顺治后宫里,还有四位来自科尔沁的蒙古妃子,您也知道,科尔沁跟清朝皇室关系一直挺好,老联姻。可顺治对这四位蒙古妃子,没啥特别的宠爱,估计是心里只有董鄂氏,没功夫搭理别人。
不过康熙继位后,孝庄太后还在世呢,孝庄就是科尔沁出来的,看在这层关系上,康熙也没亏待这四位蒙古妃子,给她们都颁了点小殊荣。其中有一位是科尔沁亲王的女儿,当年顺治还曾想选她当皇后呢,结果这姑娘命不好,早早没了,康熙特意给她加封了 “悼妃”,也算是给了个名分。
还有一位是仁宪皇太后的妹妹,也就是康熙的 “姨姥姥”,康熙把她尊封为 “皇考淑惠妃”;另外两位蒙古妃子,也分别被尊封为 “皇考恭靖妃” 和 “皇考端顺妃”。您可别小看这些封号,虽说没啥实权,但在后宫里,有个正经的封号,比没名没分强多了,至少能保证衣食无忧,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四位蒙古妃子,虽说没得到顺治的宠爱,但凭着孝庄的面子,还有康熙的 “照顾”,也算是有了个不错的归宿,比那些没背景、没封号的妃子强太多了。就跟咱天津胡同里的人家似的,有个 “靠山”,日子总能过得顺溜点。
六、其他三十多位妃子:大多 “默默无闻”,安稳度日!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有头有脸的妃子,顺治还有三十多位有名分的妃子,这些妃子大多没啥特别的背景,也没得到顺治的宠爱,就跟后宫里的 “小透明” 似的。康熙继位后,对这些妃子也没啥特别的安排,就是给她们安排了住处,保证她们的衣食住行,让她们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这些妃子里头,有的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有的一辈子没生过孩子,日子过得挺孤单的。不过好在皇家不缺这点钱,她们不用为生计发愁,每天就在宫里溜溜弯、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跟咱天津养老院里的老太太似的,虽说孤单点,但也没啥烦心事。
有个别妃子,要是跟康熙的关系处得好点,或者跟其他皇室成员有点交情,日子还能过得热闹点。比如有的妃子会帮着照看一下康熙的孩子,有的会跟仁宪皇太后聊聊天,也算是有个寄托。不过大多数妃子,还是默默无闻地过完了一辈子,死后也没留下啥特别的记载,就跟后宫里的一粒尘埃似的,轻轻飘过。
七、唠完说两句:皇家后宫的 “人情世故”!
唠完顺治这些妃子的安置情况,咱也得说说这里面的门道。皇家后宫,看着风光,其实跟咱普通人家一样,也讲究 “人情世故”。有背景的、有儿子的,就能得到好待遇,比如佟佳氏凭着康熙成了太后,仁宪皇太后凭着懂事和长寿享尽荣华;没背景、没孩子的,就只能默默无闻地过日子,比如那些 “小透明” 妃子。
不过康熙在安置这些 “后妈” 的时候,也算是够意思了,没亏待谁。该尊封的尊封,该给待遇的给待遇,就算是那些没名没分的妃子,也保证了她们的基本生活。这一点,比有些朝代强多了,有的皇帝一死,新皇帝就把老皇帝的妃子要么送去殉葬,要么送去出家,哪有康熙这么 “有人情味”?
从顺治妃子的安置情况,咱也能看出来,清朝刚入关那会儿,虽然规矩还没完全理顺,但对后宫的管理,已经开始往 “人性化” 方向走了。不像以前那么野蛮,动不动就殉葬、废黜,而是尽量给这些妃子一个安稳的归宿。这也跟清朝逐渐汉化有关,学了汉族的一些礼仪和制度,对人的尊重也多了点。
您对顺治这些妃子的安置有啥看法?要是您生在清朝后宫,能像仁宪皇太后那样活得明白、过得舒坦不?欢迎在评论区跟咱聊聊,咱一起唠唠这皇家后宫里的 “家长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