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清末北京的明信片上的照片,见证了清王朝频临崩溃的景象。
破败的城门楼前,路边是做小买卖的商贩和购物的百姓,一侧是残存的废墟,像是被战火毁坏的建筑。但看不出这是北京的哪座城门。清末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楼,外城有七座城门楼,皇城有四座城门楼。这些城门楼构成了北京“里九外七皇城四”的独特城市格局。其中,正阳门(前门)是内城的正南门,崇文门(哈德门)为京师九门之一,大清门(后改名中华门)是皇城的南门。
而设有守卫的方正门脸,是位于东交民巷15号的法国公使馆。原为纯公府,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改建为法国使馆。清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法军占领肃王府。同年11月,清政府被迫签订《法中北京条约》,允许法国在北京设使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法国使馆在战火中到损毁。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法国使馆进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