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锦衣卫确实存在,且影响力很大。然而,关于清朝的血滴子却常被误传为一个组织。事实上,所谓的血滴子其实是一种小说中虚构的暗器,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组织。想一想,如果一个高手要用飞刀、袖箭这些厉害的暗器,却偏偏拿个像鸟笼一样的东西,站在那里让别人割头,这样的暗器既不精准又无法远投,敌人站着不动不挡,岂不是傻乎乎的?这么低效的武器怎么会有人使用呢? 回到清朝,确实有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的机构,叫做粘杆处。不过,它的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不及锦衣卫。在一段时间里,粘杆处除了执行原有的职能外,也有侦查等工作。但总体上,粘杆处的影响力根本无法与锦衣卫相比。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两者之间的差异:
**1、二者的由来** 明朝的锦衣卫,其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拱卫司,后来改名为亲军都尉府,负责皇帝的仪仗和侍卫工作。到了洪武十五年,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被裁撤,改为锦衣卫。 清朝的粘杆处则源于清廷的一个普通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一些类似粘蝉、捉虫和钓鱼等皇家事务。它还负责在皇帝巡狩时扶舆和擎盖。直到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内务府下设立了粘杆处,开始有了稽查官员等职能。 **2、二者的持续时间** 明朝的锦衣卫存在了将近三百年,直到1661年南明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在咒水之难中被杀,锦衣卫才算结束。 而粘杆处作为一个侦查机构,最早设立于雍正年间。它的特殊职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持续到雍正去世,乾隆帝为了清除父亲的恶政而废除;二是粘杆处一直延续到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为了清洗和珅时,才一并废除了其特务职能。无论是哪种情况,粘杆处的特殊职能持续时间都不超过80年,最短为13年。 **3、人员规模** 明朝的锦衣卫实行的是卫所制,每个卫的编制大约为5000人。作为天子的亲军,加上各类辅助人员,锦衣卫的总规模可达到数万人,遍布全国各地。 清朝的粘杆处,雍正时期的规模较大,主要负责监视京中大臣和处理不法之事。尽管其规模达到顶峰,但也不过千人左右。 **4、权力和影响** 锦衣卫的主要职能包括三项:一是守卫皇宫,二是进行侦查和逮捕,三是管理诏狱。明朝的胡蓝之狱、郭恒案和空印案都是锦衣卫负责办理的。最让人恐惧的是,锦衣卫拥有自己的诏狱,能够自行逮捕、审讯、处决,而不必通过正常的司法程序,只对皇帝负责。由于其缺乏制约,朝中官员往往会因害怕锦衣卫而主动制造冤案,甚至罗织罪名。锦衣卫也有很强的特权,能够胡作非为、贪污腐败,却还能得到皇帝的默许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不安。甚至有说法认为明之亡于厂卫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比之下,粘杆处的首领是粘杆侍卫,其他成员通常是内务府的低级奴才,他们的任务是替皇帝收集情报。尽管他们有上达天听的特权,能够直接向皇帝汇报,但他们并没有执法权,不能处置犯错的官员。即便是六、七品的小官犯了错,他们也只能收集证据,交由刑部或大理寺处理,根本不具备锦衣卫那样的权力。 **总结**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明朝的锦衣卫和清朝的粘杆处虽然有些职能相似,但在规模、权力和影响力上完全是两个层次,几乎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而所谓的血滴子,则是小说中的虚构暗器,历史上并不存在,不能与真实的历史混淆,免得笑话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