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清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政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那时的慈禧对朝廷事务并不怎么干涉,她只要确保没有人能夺走她的权力就行。此时的清朝几乎全靠一批老臣维持着,如果没有他们,清朝早就崩溃了。曾国藩就是这批重要人物中的代表,他在为人处世和识人用人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见解。
太平天国时期,给清朝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洪秀全几乎占领了大半个清朝的土地。慈禧非常担忧,于是命令身边的大臣们出谋划策。在这种危急时刻,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挺身而出,成功挽救了当时的局势。作为一名文官,曾国藩训练的湘军成为抵抗太平天国的主力军,而他自己也成为了湘军的领军人物。在多次激烈的战斗中,曾国藩带领湘军成功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确保了清朝的存续。 当曾国藩成为湘军的负责人后,很多人纷纷前来投奔,想要加入他的军队。这时,就考验起了曾国藩选拔人才的眼光。由于当时的环境复杂,许多人伪装自己,要在其中挑选出真正的人才非常困难。 让我们来看曾国藩是如何选拔人才的。最初,曾国藩在安庆工作时,一位同乡来拜访他,表示愿意加入他的军队。因为是同乡,而且态度诚恳,曾国藩便决定给他一个机会。在他即将任职之前,曾国藩邀请他一起吃饭,借此表达同乡之谊。然而,这一顿饭却让曾国藩生出了疑虑,觉得这个人并不可靠。 吃过饭后,曾国藩告诉这位同乡,他认为这个职务并不适合他,希望他能另寻其他工作。听到这些话,这位同乡十分不解,于是问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曾国藩直接回答道:某家赤贫,且初作客,去秕而食,宁其素耶。原来,在清朝的军队中,大米通常是粗加工的,这位同乡虽然是贫困之人,但第一次来到曾国藩家里做客,却表现得很讲究,将碗里的秕谷挑出来再吃。这让曾国藩认为他有些虚伪、不诚实,无法信任。 这位同乡在听到曾国藩的话后非常惭愧,感到自己确实有些做作,于是低头离开了。曾国藩能够如此成功地管理湘军,正是因为他非常重视细节,并且具备极强的辨别人才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他的军队在战争中能保持高度的纪律性与战斗力,也能够在关键时刻逆转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