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的传承最初是通过家族世袭的方式进行的,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孙子颛顼,接着颛顼将帝位传给了他的侄子帝喾,帝喾再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尧。然而,从尧开始,继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尧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女婿舜,这就形成了禅让制。舜年老时,面临着与尧相同的困境——不能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所以他依然要寻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继位。舜最后决定将帝位禅让给大禹,也就是那个因治水而名扬千古的大禹。
大禹能够继承帝位,主要得益于他在治水方面的杰出表现。大禹治水的对象是黄河,在五帝时期,黄河的水患一直困扰着人民。在尧的时代,黄河的水灾特别严重,水神共工花了20年时间都未能成功治理,后来可能是天意使得水灾暂时停止。然而,水患很快就卷土重来了。尧听从推荐,选中了鯀来治理黄河,鯀的治水方法主要是修筑堤坝和高墙,通过堵截水流来控制水灾。但这种方式效果不佳,三年过去了,水灾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尧大怒,命令火神祝融处死了鯀。传说中,鯀死后,尸体三年不腐,且肚子逐渐膨胀。最终,有人将其肚子剖开,竟然从中生出了大禹。关于大禹的出生,还有另一种说法,称他是由其母亲所生,或者是由石头所化,至于哪种说法更为真实,我们也无需过于较真。 大禹成长后,正值舜帝的时代,而黄河的水患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舜决定让大禹继承父亲的治水事业。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吸取了父亲鯀的教训,他发现单纯的堵截水流、筑堤堰的办法并不行得通,必须要疏导水流,把河水引入大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大禹带领百姓穿越山川,勘察地形,开始了漫长的治水历程。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遇到了黄河流域最大的自然障碍——一座位于今天河南洛阳附近的高山,阻挡了水流的畅通。为了让水流顺利通行,必须凿开这座山。大禹亲自带领百姓,使用原始的木石工具,经过无数艰难的努力,最终成功地打通了这座山口,让黄河的水流顺畅地流入大海,顺利完成了治水的使命。关于治水所用的时间,孟子称之为8年,而司马迁则说是13年,尽管时间的具体长度不同,但都说明治水的过程非常漫长。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流传下一个美丽的故事,那就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刚开始治水时才刚结婚,第一次路过自家门口时,妻子刚刚生下孩子,但他因治水事急,没有时间回家看望刚出生的孩子。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孩子已经开始满地乱跑,抱住大禹要求他回家,然而大禹仍然没有停下来。而第三次路过家门时,孩子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大禹对他说:跟我一起去治水吧。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大禹对治水事业的专注和执着。为了更好地统一指挥治水工作,大禹按照天下的九州划分了治水区域,并制定了九鼎,明确了各个区域的任务。这样的安排不仅确保了治水工作的高效进行,也使得大禹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此时的大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治水的领袖,他的地位已超越了原来的部落首领。舜帝年老时,也像尧帝一样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于是,大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的部落最高领导者。有人认为,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国王。在五帝时代,社会正在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而到了大禹时代,这一过渡得以真正完成,可以从涂山大会中得到证明。 大禹继位后,经常巡视各地,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明确法律、任命官员,逐渐在各地建立起了强有力的政权,逐步具备了国王的威严。而他背后也有着强大的支撑力量——他的岳丈家族。涂山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大禹在涂山召开大会,向天下诸侯展示自己的领导地位。在涂山大会上,大禹还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处决了一位迟到的诸侯。通过这一事件,大禹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真正的国王,从此再也没有任何部落敢于反抗。 与尧舜不同,大禹并没有继续坚持禅让制。在他的治理期间,从未提及过禅让的问题。大禹经常巡视各地,直到在一次巡视途中去世,地点是在今天的浙江会稽。大禹去世后,禅让制也随之终结,禅让制的继承方式被打破,帝位开始由父传子,传给了大禹的儿子启,正式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从此,公天下回归到家天下,启自称为第二代夏王,而大禹则被认定为第一代夏王。关于启是否在历史上有更大的贡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下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