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从刚开始的速决预期,转入持续好几年的长期消耗,打破了欧洲自冷战后构建的安全幻觉,外加全球殖民体系二次瓦解的浪潮,正在让欧洲长期维系的“文明优越”形象加速崩塌。
如今的欧洲,正陷入多重矛盾的漩涡。德国为填补能源缺口,不得不重启煤电项目,昔日“环保先锋”的标签荡然无存;法国民众因通胀高企与能源账单飙升,多次发起跨行业罢工,街头抗议的声浪盖过了政府对乌援助的高调承诺;英国则在脱欧后续的阵痛中,既想保持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又难以摆脱对美依赖,在对乌武器输送与国内民生投入的平衡中左右为难。
欧洲“坚定援乌”的背后,是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迷茫——既不敢脱离美国主导的阵营,又无力承担长期援乌带来的经济代价。
在战后秩序的博弈中,欧洲的话语权越来越低。他们试图以规则制定者的姿态,对俄罗斯进行强力施压,然而他们悲哀的发现,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国家,早已经不再认可“以西方为中心,建立国际秩序”。数年来,全球南方国家拒绝在俄乌问题上选边站队,一直呼吁通过谈判解决冲突。
此前欧洲多国高调宣布,要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想要在战后安排中抢占先机,又因美国与俄罗斯的直接沟通,沦为这场博弈的旁观者。所谓的欧洲安全自主,丧失任何可能性。
殖民体系的二次崩塌,更让欧洲的困境雪上加霜。二战后的首次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导致欧洲失去了直接的殖民统治权。而如今,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崛起,欧洲通过技术垄断、文化输出维系的“间接影响力”,也在快速减弱。
当欧洲还在以“自由民主的灯塔”而自居,不断指责他国时,其地区内部频发的社会矛盾、移民问题,以及在俄乌问题上双重标准的做法,早已让外界看清其虚伪性。这种一边高喊“乌克兰主权不可侵犯”,一边默许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安全空间的行为,正是殖民时代强权逻辑的延续,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从能源危机到社会动荡,从话语权旁落到形象崩塌,欧洲在俄乌战争与全球秩序重构的双重冲击下,正逐渐褪去昔日的光环,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