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如果柴荣能多活几年,可能两宋的命运会大不相同。宋朝可能不会因政治弱点频频遭受外敌侵扰,燕云十六州也许会更早归回中国,而不是等到明朝时期才拿回来。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那时柴荣年仅33岁,他有着雄心壮志,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去统一天下,再用十年进行休养生息,最后再花十年实现盛世太平。这个计划也成为了大周的基本国策。
柴荣对北方辽国采取强硬态度,决心发动战争来收复失地。他通过几次北伐,成功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
959年,柴荣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在行军途中还不停处理公文。一天,他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让他十分震惊。原来,这块木牌的内容意味着赵匡胤将接替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柴荣很快决定撤换张永德,改由赵匡胤担任这个职务。
然而,没过多久,柴荣因病重被迫暂停北伐,带领大军返回朝廷。令人没想到的是,未来的皇帝竟然是他一手提拔的赵匡胤,而不是他一度信任的张永德。
公元959年9月,柴荣因病去世,年仅33岁。皇位由年仅6岁的柴宗训继承,太后垂帘听政,赵匡胤成为了军中的实际权力掌控者。次年正月,辽国再次来犯,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征。在接到兵符后,他却并未立即行动,而是驻兵在陈桥驿。当晚,赵匡胤被部下推举为皇帝,带着大军返回京城,接受了柴宗训的禅位,改国号为“宋”。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立下誓言:无论柴氏子孙如何,他都不将其满门抄斩。他发誓即便他们犯了谋反大罪,也只能在监狱中赐死,而不会在菜市场处斩,且绝不株连。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柴荣的后代都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在郭威还未起兵时,他的两个亲生儿子已被后汉隐帝杀害,唯一剩下的就是柴荣。当时,柴荣有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谨、柴熙诲和柴熙让。柴宗训继位,而其他三个则被封为王。
陈桥兵变后,柴宗训禅位,成为了郑王,被迁往湖北房县,不久后去世,年仅20岁。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便去世,而蕲王柴熙诲被开国功臣卢琰收养,并改名为卢璇。卢琰在郭威、柴荣时期随军征战,为了报答旧主的恩情,收养了柴熙诲。卢璇隐居浙江,直到宋真宗时期才重返朝廷,最终官拜殿前防御使,封武烈侯。他的后代在浙江一带繁衍生息,今天的浙江金华、永康、武义、东阳等地的卢姓人家,大多源自卢璇。
曹王柴熙让在陈桥兵变后被忠诚的部下救出,逃往河北沧州,后代世代居住在那里。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后代柴道琳才透露事情的真相,带着家人回到山西临汾,今天临汾一带的柴姓人家,很可能就是这支后代。
总结来看,赵匡胤虽然通过陈桥兵变成功夺取了大位,但他并没有对柴氏家族进行大规模屠杀。尽管柴宗训和柴熙谨都早逝,且有些可能遭遇了一些不公待遇,但总体而言,赵匡胤并没有采取残酷手段进行报复。就像他以杯酒释兵权一样,既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又尽量避免了过多的杀戮。这个“改朝换代不流血”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少见的,因此赵匡胤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