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街亭之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马谡。
这位号称熟读兵书的将领,因为一意孤行把军队拉到山上驻扎,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源,导致蜀汉北伐功亏一篑。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了历史上“执法如山”的经典案例。
可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翻开史书,你会发现诸葛亮那次不光斩了马谡,还有两员大将,其实他们才是街亭是失守的元凶。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伐曹魏,这是蜀汉自刘备去世后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当时蜀汉的兵力本就不如魏国雄厚,能够调动的精兵不过数万,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
街亭这个地方位于陇西咽喉要道,魏军想要增援必须经过这里,拿下街亭就等于掐住了魏军的脖子。
丞相府里讨论防守人选时,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派魏延或者吴懿这样久经沙场的宿将去镇守。
魏延当时已经是蜀汉数一数二的猛将,打仗凶狠,经验丰富。吴懿也是刘备麾下的老人,跟随多年立下不少战功。
这两个人随便拎出来一个,守住街亭都不成问题。可诸葛亮偏偏选了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实有才华,平时跟诸葛亮讨论军事战略头头是道,丞相也很欣赏他的见解。
刘备临终前还特意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诸葛亮似乎没把这话放在心上。
谁知道到了前线,情况完全变了样。马谡带着张休、李盛、黄袭、王平等将领赶到街亭,几个人站在山下看着地形就开始吵起来了。
王平是个老实人,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要求在山下道口扎营。
张休和李盛却不这么想,两个人指着旁边的山头说,兵法讲究居高临下,占据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
马谡是主帅,听着也觉得有道理,军中其他将领也纷纷表态支持上山。
王平急了,他说丞相千叮咛万嘱咐让咱们守在路口,现在改变部署万一出事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张休和李盛却说王平胆小怕事,不懂兵法。五个将领里四个人都同意上山,只有王平一个人坚持己见。
这种情况下马谡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干脆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把主力部队拉上山,只留王平带一小部分人在山下驻守。
部队开始往山上转移的时候,王平还在劝。
他说山上虽然位置高,可水源都在山下,魏军要是把山围了切断水源怎么办?张休不耐烦地摆摆手,说我们人多势众,魏军哪有那个胆子敢包围我们。
李盛也附和说,就算魏军来了,咱们居高临下往下冲,他们根本挡不住。这两个人说得信心满满,搞得其他将领也觉得王平是杞人忧天。
马谡虽然是主帅,可他毕竟没什么实战经验。面对几个副将的一致意见,他也没有足够的底气坚持诸葛亮的命令。
况且张休和李盛说的那些理论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兵书上也常讲占据地利的重要性。
蜀军在山上扎下营寨,山上地势陡峭,搭建营房也不方便,很多地方根本没法展开阵型。
张休和李盛倒是挺满意,站在山顶往下看,觉得这个位置确实不错。
他们甚至开始幻想等魏军来了,蜀军从山上一冲,肯定能打个大胜仗,到时候回去论功行赏。
史料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这段话把当时的情况说得很清楚。
王平不是劝了一次两次,而是连续规劝,可马谡就是听不进去。张休、李盛这两个人在旁边推波助澜,把王平的建议全都否定了。
山上驻扎本来就违背常识,魏军统帅张郃又是久经战阵的老手,一看蜀军的布置立刻就明白了破绽在哪。
魏军很快赶到街亭,张郃远远看见蜀军在山上扎营,差点笑出声来。他立即下令部队包围山头,切断所有通往水源的道路。
蜀军这才发现大事不妙,山上根本没有水源,将士们渴得嗓子冒烟。马谡这时候才想起王平的警告,可为时已晚。
守不住了,马谡只能下令突围。蜀军从山上往下冲,可将士们又渴又累,战斗力大打折扣。魏军以逸待劳,把蜀军冲散了好几波。
王平那边倒是一直守在山下路口,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动,他的部队成了唯一没被击溃的力量。
王平见大势已去,一边鸣鼓示警,一边组织残兵收拢,总算救出了一部分人马。
街亭丢了,整个北伐计划都泡汤了。诸葛亮听到消息,当场就愣住了。他辛辛苦苦准备了这么久,就因为街亭失守,所有的努力全部白费。
魏军占领街亭后可以随时切断蜀军的后路,诸葛亮没办法,只能下令全军撤退。撤退途中他心里清楚,这次不光是丢了一个要塞,更重要的是打击了蜀汉的士气。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立刻开始调查街亭失守的原因。他把马谡、张休、李盛、黄袭、王平全都叫来问话。
王平先说了实情,他详细汇报了在街亭前线五个将领的争执,说自己坚持要在山下扎营,可其他人不听。
马谡低着头不吭声,知道自己这次犯了大错。张休和李盛还想狡辩,说山上扎营符合兵法原理,只是运气不好碰上了张郃。
诸葛亮听完气得浑身发抖。他翻开军法条例,街亭失守责任重大,主帅难辞其咎,怂恿主帅违令的副将同样该死。
《三国志》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这里只提到了斩马谡。
可《汉晋春秋》记载:"谡、休、盛皆死"。也就是说张休和李盛也被处死了,只是正史记载简略没有详细展开。
黄袭虽然没被杀,可也受到了严厉处罚。他被剥夺了所有兵权,相当于军旅生涯到此结束。王平呢,因为坚持遵守命令,不但没受罚,反而得到提拔。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奇怪,为什么诸葛亮要杀三个人?马谡是主帅,他被杀大家都能理解,可张休和李盛为什么也要被杀?
如果只是因为战败,那黄袭也支持上山扎营,为啥他只是被削职?这里面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马谡到了前线确实犹豫过。他是倾向于遵守诸葛亮的命令在山下扎营的,可张休和李盛两个人一直在旁边怂恿,说什么居高临下才符合兵法。
这两个人不是简单地提建议,而是不断地给马谡施加压力,甚至孤立王平。
他们利用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又急于证明自己的心理,一步步把马谡推向了错误的决定。
史书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张休和李盛的具体言行,可从结果来看,这两个人的作用绝对不小。
诸葛亮事后分析明白了这一点。马谡确实有责任,作为主帅没有坚持执行命令该罚。
可如果不是张休、李盛在背后推动,马谡未必会改变部署。
这两个人表面上是提建议,实际上是架空主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马谡。这种行为比单纯的战败更恶劣,因为它破坏了军队的指挥体系。
军队打仗最忌讳的就是多头指挥和擅自改变作战计划。诸葛亮一向治军严明,他不能容忍这种公然违抗军令的行为。
杀马谡是为了平息众怒,因为他是主帅,失败的责任推不掉。
杀张休和李盛,则是要警告所有人,副将可以提建议,但绝不能怂恿主帅违令,更不能用多数人的意见逼迫主帅就范。
黄袭为什么保住了性命?因为他虽然同意上山,但没有像张休、李盛那样积极推动。
他更多是跟着大家的意见走,属于随波逐流,罪不至死。剥夺兵权已经是很重的处罚了,让他明白在军队里不能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
王平的升迁是诸葛亮用这种方式告诉全军,坚持原则的人才会得到重用。
街亭失守的教训实在太惨痛了。一个小小的战术决策失误,导致整个北伐计划失败,蜀汉白白损失了大好机会。
诸葛亮连斩三将,不只是为了追究责任,更是要用这些人的鲜血警醒全军。
军令如山,任何人都不能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擅自更改。张休和李盛看似在为蜀军着想,实际上是害了所有人。
街亭之战失败后,世人只记住了马谡的名字,却忘了张休、李盛这两个同样被斩的将领。
诸葛亮斩杀他们,既是为了平息众怒,也是为了维护军队的指挥体系。
这场失败告诉后人:军令如山不是说说而已,再好的建议如果违背了上级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害人害己!
信息来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著,裴松之注
《汉晋春秋》习凿齿著
《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资治通鉴·魏纪》司马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