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接受禅让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然而,曹魏政权仅维持了不到三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通过一系列手段篡夺了曹魏的军政大权。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曹魏政权这么快就失去了控制?
有一种说法认为,曹丕和曹睿的早逝是导致曹魏大权旁落的原因之一。毕竟,曹丕和曹睿都未能活过40岁,身体状况不佳。但我认为,曹丕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尤其是对权力的安排,才是根本原因。
曹丕登基后,吸取了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干政篡权的教训。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和外戚争夺权力,朝堂混乱,民众疾苦,最终导致东汉灭亡。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曹丕采取了多项措施来限制外戚和宦官的权力。首先,他限制了宦官的职权,禁止他们干政;其次,后宫不得干预政事,群臣不能向太后奏事,外戚也不能辅政。此外,曹丕还削弱了曹氏宗亲的权力,曹魏的藩王们封地变动频繁,既没有兵权也没有治权,举动受到严格监控。这些措施虽然有效地避免了东汉末年的宦官权力膨胀,但也为日后司马家夺权埋下了隐患。
曹魏政权内部的大臣手握越来越多的权力,却没有有效的制衡机制。特别是曹丕设立的“秘书郎”一职,随着时间推移,权力逐渐集中到了少数几个人手中。原本是曹操设立的“秘书”职位,负责处理机密事务,到曹丕时代被改为“中书”,变成了中央重要的职务。中书的两位重要人物,孙资和刘放,掌握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机密。曹丕去世后,曹睿即位,孙资和刘放仍然在中书担任要职,几乎垄断了政令的发布和重要决策的制定,成为皇帝身边的关键人物。
这样,朝中的大臣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司马懿、陈群、曹真这样的执行者,另一类是像孙资、刘放这样的决策者。随着时间推移,后者逐渐蚕食了政权的控制力。特别是曹睿临终时,他本打算让曹宇等宗亲担任大将军,辅佐政事,但因为孙资和刘放的控制,曹睿未能顺利实施这一决定。孙资、刘放强迫曹睿改变决策,最终使得刘放亲自抓住曹睿的手,强行写下诏书,决定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这为日后曹魏政权的崩塌埋下了隐患。曹爽独断专行,无法约束,最终犯下了严重错误,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此后,司马懿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并通过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的经营,最终在司马炎时以曹魏取代汉朝,建立了晋朝。
由此可见,曹魏政权的迅速丧失大权,主要是因为曹丕通过削弱宗亲、外戚和宦官的权力,反而给了大臣过多的权力。而当曹睿去世后,曹宇等宗亲被彻底撤职,最终导致曹魏政权在曹芳执政时被一人掌控,无法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