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经常出现的“天王”究竟是怎样的尊号?》一文中,我们曾提到,“天王”这个称号在十六国时期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它比皇帝低,但又高于诸侯王。因此,许多十六国的君主往往把“天王”作为称帝的过渡,例如后赵、前秦、后秦、胡夏和后燕等国家都使用过这个称号。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十六国中唯一一直保持“天王”称号的政权竟然是北燕。从北燕建国到灭亡,其君主始终没有改称皇帝。更有趣的是,史书记载表明,北燕的开国君主冯跋实际上是汉族人,并非五胡之一。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五胡十六国的众多政权中,唯独北燕的君主坚持使用“天王”这一称号呢?
追溯到皇始二年(397年),北魏攻占了后燕的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并将后燕分为南北两部分。后燕宗室慕容德在南方割据,而后燕的皇帝慕容宝则逃往龙城(今辽宁朝阳市)。虽然北魏占领了后燕的都城,但南北分治的后燕并未因此灭亡。慕容宝继续自称皇帝,直到天兴三年(400年),慕容德在南方建立了南燕,剩下的北燕部分又陷入了内乱。最终,慕容宝在内乱中去世,其子慕容盛继位后,认为后燕已经不再具备继续称帝的实力,于是将自己的尊号降为“天王”。
接着,在天赐四年(407年),后燕的大将冯跋拥立了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为“天王”。然而,慕容云(本名高云,属于高句丽人)与后燕皇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民族也不同。继位后,慕容云恢复了自己的姓氏——高氏。后人普遍认为,慕容云的继位意味着后燕的灭亡,并且标志着北燕的建立。于是,高云便成为了北燕的开国君主。
但实际上,高云并非真正的北燕实权人物,他不过是冯跋一族的傀儡。冯跋掌握了北燕的大权,而高云自己并不认为能够稳坐“天王”之位,因此并没有称帝的打算。
在永兴元年(409年),高云最终被自己的宠臣离班和桃仁杀害。杀死高云后,冯跋家族逐渐掌握了北燕的政权,冯跋也被推举为新的“天王”。从此,北燕的君位从高氏变为冯氏。由于北燕实力有限,而且冯跋的称王地位并不稳固,因此冯跋始终没有称帝的念头。北燕的君主从冯跋开始,直到其灭亡,始终仅以“天王”自称。
最终,北燕于太兴六年(436年)被北魏的太武帝灭亡,结束了这一段充满曲折与争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