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患尿毒症去世,亦有说法认为他是因抑郁症而终。袁世凯在生前有意称帝,但最终未能如愿,不仅未能登上皇帝宝座,甚至连大总统的职位也未能保住。
袁世凯去世后,为了稳固权力,北洋军阀中的领导人物纷纷扮演袁家保护人的角色。因此,袁世凯的葬礼得到了高度重视。黎元洪和段祺瑞两位当时的重要人物同意拨款50万元作为治丧经费。
为了表示对袁世凯的哀悼,国务院于6月7日宣布:学校停课一天,所有娱乐活动停止一天,演出暂停一周,并降半旗致哀。
袁世凯的遗体在6月8日举行了入殓仪式,地点选在了怀仁堂。在停灵期间,政府安排僧侣每日诵经做法事,同时,政府官员也轮流到灵前悼念。
6月28日,袁世凯的遗体终于开始出殡,灵柩从怀仁堂和中南海出发,途经新华门、天安门、中华门和正阳门,最后抵达西车站,准备送往袁世凯的故乡——河南彰德城。由于袁世凯是河南人,他的陵墓选址在河南彰德北郊的洹上村。
葬礼期间,除了复杂的仪式和法事,还举行了丧宴等各种活动,场面非常盛大,堪称一时的壮丽场面。
袁世凯的陵墓设计从他去世的6月6日才开始筹划,按照袁世凯的遗愿,最终选择将其安葬在洹水上游。为了修建这一陵墓,成立了“董理墓地工程处”,并指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负责整个工程。
尽管修建陵墓是件复杂且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工作,但可以参照清朝末期的皇陵模式进行。田文烈聘请了一位德国工程师设计图纸,计划打造一座融合中西文化的陵墓。
袁世凯的陵墓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并行推进,到了8月23日,袁世凯的灵柩入葬时,陵墓已初具规模。整座陵墓占地约140亩,南面临水,北靠山,符合古代风水学的基本要求。四周围着花墙,种满了松柏,绿意盎然。
陵墓的大门正对着安阳桥,桥长约百米,宽10米。通过桥后便是陵墓的主体。墓穴分为两层:上层是红色花岗岩砌成的穹顶,下层是棺室,室内设有桌椅,采用汉白玉材质,形态与古代房间相似。
在安葬当天,80名壮汉抬着棺木从袁府出发,抵达陵墓门口后,换成了24人继续抬杠。棺木被送入墓穴后,各种陪葬品和祭品也一同送入。最后,石门被封闭,墓地内焚烧了大量冥器,整个葬礼才算圆满结束。
尽管葬礼结束,但陵墓的建设工程并未停歇,一直持续到1918年6月才完全完工。由于一度缺乏资金,陵墓工程一度停工。但很快,段祺瑞和徐世昌等人联名募捐,再次筹集了超过25万元,陵墓建设得以继续。
陵墓完工典礼时,时任大总统徐世昌认为,既然袁世凯生前未能称帝,称其墓为“袁陵”不合适,因此提议将其命名为“袁林”。同时,周围也种植了大量的树木。
为确保“袁林”的长期维护,设立了“袁林董理社”,并制定了祭祀章程,安排专门的守陵人。同时,购买了10顷祭田,用于维持“袁林”的运作费用。
1952年10月,毛泽东曾路过河南,并特意前往袁林参观。尽管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袁林幸运地保存了下来。毛泽东对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陵墓赞叹不已,并指示当地工作人员:“要保护好袁林,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警示后人。”
到了1958年,袁林归安阳市博物馆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林逐渐成为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具有了显著的文物价值、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如今,袁林已经成为河南安阳的特色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