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云南的滇军是西南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地位举足轻重。滇军在蔡锷的领导下,发动了重九起义,成功摆脱了清朝的统治,随后又参与了护国战争,打击了袁世凯的称帝计划,成为滇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滇军内部开始发生分裂。唐继尧和顾品珍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唐继尧取得了胜利,但滇军从此四分五裂。顾品珍的部队为了避开唐继尧的追杀,纷纷逃往广东,投靠孙中山,成为驻粤滇军,协助孙中山稳固了广州的革命政府。
在驻粤滇军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将领,他们被称为“三杨”——杨希闵、杨如轩、杨池生。其中,杨希闵曾担任驻粤滇军的总司令,杨如轩则是驻粤滇军的主力之一。然而,随着广东局势的变化,杨如轩失去了兵权,决定北上投靠北洋的吴佩孚,成为革命政府的对手。后来,吴佩孚在北伐中败北,杨如轩回归蒋介石阵营,但由于排挤,他最终回到了云南,并投靠了云南的地方军阀龙云。
杨如轩于1895年出生在云南宾川,家境平凡,父亲是私塾教师,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而他是最小的。七岁时,父亲去世,杨如轩便离开私塾在家中生活。到了1910年,杨如轩的哥哥因吃不消军营生活返回家乡,家中无奈之下,让杨如轩代替哥哥参军。
1910年7月,杨如轩未在部队待长久,便被派往云南讲武堂学习。杨如轩在讲武堂遇到了后来的朋友,包括朱德、金汉鼎和杨希闵等。1911年10月,杨如轩毕业后成为排长,并参与了昆明起义的战斗。在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后,蔡锷被任命为云南都督,杨如轩也跟随起义部队返回昆明。
1913年,杨如轩在部队中晋升为连长,并且在1915年接到李文汉的召唤,回到昆明参与反袁斗争。杨如轩随护国军进入四川作战,并在棉花坡的战斗中负伤。护国战争胜利后,杨如轩被升为团长,并继续在四川带兵。
1920年,顾品珍在四川遭到失败,杨如轩与他一起返回云南,参与了讨伐唐继尧的战斗。胜利后,顾品珍成为滇军总司令,指派杨如轩负责剿匪工作。1921年8月,杨如轩升任旅长,然而在1922年,唐继尧反攻昆明,顾品珍战死,杨如轩和其他将领退守贵州。
面对新的局势,杨如轩决定前往广东参加孙中山的北伐,并且在途中与杨希闵等人推举杨希闵为滇军总指挥。1922年6月,滇军在广东与孙中山联合,成功打败陈炯明,稳固了广州革命政府的地位。此时,孙中山任命杨希闵为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如轩为师长。
然而,滇军内部的矛盾加剧。杨如轩被怀疑与北洋军阀有勾结,孙中山最终免去了他的职务。杨如轩离开广东前往香港,最终投靠吴佩孚,并成为前敌总指挥,带兵朝广东进攻。
1926年,国民党北伐,吴佩孚大败,杨如轩宣布下野,将部队交给朱培德收编。此后,杨如轩加入了国民党,成为二十七师师长,驻守江西抚州。1928年,杨如轩在与红军的战斗中遭遇惨败,自己也受伤,部队被蒋介石缩编,给他安排了一个虚职。
1930年,杨如轩回到云南,担任云南宪兵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杨如轩负责云南防空工作,并组建了高射炮部队。1941年,杨如轩辞去官职,定居安宁,之后还成立了平川初级中学,投身教育事业。
抗日战争结束后,杨如轩担任过国民大会代表。然而,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关押,直到1964年才被释放。文革时期,杨如轩自愿进入监狱。1973年,他最终被释放,并在云南文史馆工作。1979年,杨如轩在昆明去世,享年84岁。
杨如轩的一生,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历史波动。他的经历不仅是云南滇军的缩影,也是民国历史中许多纷争与转折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