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群卷着裤脚、操着西班牙语的古巴士兵,跨越大西洋出现在非洲南部的战场上。可是没有想到他们来得热血沸腾,走时却悄无声息。
十多年后,他们一个个踏上归途,带着疲惫和沉默,留下了一个还在燃烧的安哥拉。
这场被称为“第三世界最奇特的军事介入”,从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古巴投入了上万人、死伤无数,战场上也算打出威风,最后还是选择了抽身而退。
很多人认为古巴到非洲是苏联小弟为老大打头阵。但真要这么看,就太低估古巴的“自主性”了。其实,古巴出兵安哥拉,既有热血也有算计,但最早的动机,更多是情感驱动。
古巴是个非洲黑人后裔比例极高的国家。从加勒比海的糖种植园到哈瓦那的黑人街区,非洲血统在古巴社会中根深蒂固。对于卡斯特罗那代人来说,非洲不是陌生的大陆,而是祖先的故乡。
安哥拉又恰好是当年黑奴的主要输出地之一,这种“血脉上的认同感”成了出兵的底色。
再加上古巴本身就有一段反殖斗争史,从西班牙手中独立后,又一路打出社会主义政权。看到安哥拉刚独立就陷入内战,古巴确实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绪。特别是安人运当时是唯一一个左翼武装,卡斯特罗一看,这不就是理想中的兄弟部队吗?
所以,1975年安人运向古巴求援时,古巴政府不假思索就拍板出兵,一口气派出上万士兵和教官。
对古巴来说,这是一场向世界展示“革命输出力”的机会。苏联虽然提供装备,但决策上,古巴并没有听命行事。
古巴前期确实帮安哥拉赢了不少仗,也赢得了非洲不少国家的好感,但是很多问题也埋下了祸根。
刚开始,古巴人确实打得风生水起。1975年底到1976年初,古巴军队在鲁班达、埃托拉等地连续赢下关键战役,把南非军队和安盟打了个措手不及。
那时候,古巴士兵配的是苏联装备,打的是正规战术,士气高涨、战绩斐然。安人运得以稳住政权,古巴也成为非洲左翼国家的“救世主”。
甚至1977年安人运内部闹政变,古巴也是第一时间调兵平乱,硬是把安哥拉从政局崩盘边缘拉了回来。
这下更深地陷了进去,从“救火队员”变成了“常驻保姆”。
进入80年代后,安盟在美国和南非的支持下,开始搞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搞破坏、炸补给、断道路。安哥拉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薄弱,古巴军队每天不是在修路、就是在护送补给,精力全耗在后勤上。
1987-1988年的库伊托·夸纳瓦勒之战,就是个分水岭。这场战役古巴和安哥拉联军确实赢了,但赢得很惨烈。双方死伤惨重,设备大量损毁,搞得古巴国内传出反对的声浪。
古巴总共派出超过5万人次,一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小岛,硬是扛了十三年的海外战争,军费、补给、人员伤亡,全线吃紧。官方数据说有两千多名士兵阵亡,但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数字更高。
这么一折腾,国内经济本就紧张的古巴,开始喘不过气来。
更麻烦的是,古巴越帮得深,被安人运依赖得越彻底。原本是支援,现在变成保安;原本是朋友,现在变成依赖。
古巴自己也开始意识到,这场援助是个无底洞。
真正压倒骆驼的,是国际格局的突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一上来就说要搞“新思维”,削减对外军事投入,和西方搞缓和。这对古巴来说,是灭顶之灾。因为古巴远征军的弹药、油料、装备,基本都靠苏联供货。结果苏联一转向,古巴马上陷入“打也不是、撤也不是”的尴尬境地。
古巴只能硬撑,可战争打到这一步,士气早就下来了。国内经济也陷入危机,物资紧缺、食品配给,这时候,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
1988年,古巴终于找到了一个“体面退出”的窗口。在美国、南非、安哥拉的共同参与下,几方在纽约签了个协议,古巴撤军,南非从纳米比亚撤兵,安哥拉局势由联合国监督。
这场协议其实是古巴抓住了一个“战术胜利后”的战略止损机会。趁对手没反扑,趁自己还没彻底撑不住,体面收场。
外部支撑断了,内部资源也告急,只能靠“谈”来保住最大成果。古巴至少赢得了纳米比亚独立的推进,也没让自己在非洲的声望掉到底线。
古巴在安哥拉干了十多年,战场上确实留下了不小的印记。安人运得以稳住政权,南非也因为压力撤出纳米比亚,种族隔离制度开始松动。
更别说那些后来留在安哥拉的古巴医生、工程师、教师,长期在当地从事援助工作。很多非洲国家对古巴至今仍有好感,曼德拉就曾公开致谢古巴对南非解放斗争的支持。
但这场远征对古巴本身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账,几千人牺牲、财政紧张、外交孤立。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古巴进入了所谓“特殊时期”,经济下滑、生活艰难。可以说,安哥拉战争提前透支了古巴的国力和士气。
这段历史也让古巴后来在国际事务上变得更谨慎。外交政策开始更多考虑“可持续性”和“回报率”,不再轻易进行大规模军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