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影响深远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场会议历时多日,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期间有四位政治局委员受到了严肃批评,他们分别是汪东兴、陈锡联、纪登奎和吴德。这四位领导人的背景各不相同:汪东兴和陈锡联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将领,纪登奎和吴德则是特殊时期快速成长起来的地方干部,可以说是一个武将组合和一个文官组合。作为政治局委员,他们都位居国家领导层核心。那么,他们各自因何原因受到批评呢?
一、汪东兴:从权力巅峰到隐退 汪东兴在这四人中地位最为显赫。1977年8月,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成为正国级领导人。在晚年毛主席身边,汪东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还承担着主席与政治局之间的联络工作。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行动中,他指挥中央警卫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功绩也让他迅速登上政治生涯的顶峰。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汪东兴的思想逐渐显得保守。他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对老干部复出和政策调整持消极态度,这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特别是在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政策时,汪东兴多次表示反对。由于思想观念与时代发展脱节,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受到严厉批评,被指出存在推卸责任、回避问题、敷衍了事等问题。 会议结束后,汪东兴很快被免去中央警卫工作负责人职务。1980年,他主动请辞所有领导职务,开始了深居简出的生活。晚年的汪东兴几乎不参加公开活动,也很少与外界接触。2015年,这位百岁老人安详离世。 二、陈锡联:战功赫赫却心存愧疚 陈锡联是刘邓大军中的一员虎将,深得邓小平赏识。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在大跃进时期还兼任辽宁省革委会主任,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1973年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后,他同时担任政治局委员和军委常委,显示出毛主席对他的高度信任。1976年初,毛主席更是在一号令中指定由他代替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这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将领,在1978年也受到了批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文革期间,他破格提拔年轻的毛远新担任辽宁省第二把手,这一决定后来被认为不妥;二是在主政辽宁期间,他对某些过激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导致一些老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 面对批评,陈锡联没有辩解。他内心对邓小平怀有深深的愧疚,因为在1976年邓小平受到不实指责时,他明知真相却未能挺身而出。邓小平复出后,陈锡联专门致歉,邓小平大度地表示理解当时的处境。尽管如此,陈锡联仍难以释怀。1980年,他主动辞去领导职务,后进入中顾委。1999年,84岁的陈锡联与世长辞。 三、纪登奎:主席的老朋友 纪登奎虽然知名度不如前两位,但他与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情谊。1951年,在专列上的六问六答让毛主席记住了这位年轻干部。此后无论主席到河南视察还是其他重要场合,纪登奎总是受到特别接见。毛主席多次亲切地称他为老朋友,这种殊荣在当时极为罕见。 但即便如此,纪登奎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还是受到了批评。主要原因是他在河南工作期间,对反复旧问题的处理不够坚决,引发了不少干部的不满。当时有30多名干部联名批评他,认为不解决他的问题,河南局势就难以稳定。面对这些批评,纪登奎没有为自己辩护。1980年,他辞去领导职务,后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享受正部级待遇。晚年他本打算从事教学和撰写回忆录,但1998年突发疾病去世,年仅65岁。 四、吴德:谨慎行事的老革命 吴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干部,战争年代在白区工作,解放后历任多个要职。他长期担任平原省、吉林省委书记,1966年调任北京第二市委书记。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吴德始终保持谨慎作风。毛主席对他也很器重,曾在他因支持拍摄电影《节振国》而受到质疑时,亲自出面为他解围。 1976年10月,吴德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行动。但就在同月底的人大会议上,他发表了类似两个凡是的言论,这成为1978年他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此外,他在大跃进期间未能有效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也受到指责。1980年,吴德辞去领导职务,1982年进入中顾委,过上了相对平静的晚年生活。1995年,82岁的吴德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