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唠唠杨坚,就是那个结束南北朝乱局,建了隋朝的主儿。说实话,以前我对这皇帝没啥特别感觉,就觉得是历史课本里一个干巴巴的名字,直到后来翻了些野史杂记,才发现这人是真猛啊 —— 不是那种打打杀杀的猛,是能把一团乱麻的天下,用制度和狠劲捋顺的那种厉害。
你想想,那会儿天下乱了多少年?从西晋末年开始,南北分裂,朝代换得跟走马灯似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灭你,老百姓就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我记得看一本老书里写,当时黄河流域的农户,一年得搬好几次家,不是怕兵灾,就是怕苛捐杂税,有的人家连锄头都不敢多备,怕被官府征走。结果杨坚一上位,没几年工夫,居然就把这烂摊子给收拾明白了,你说邪乎不?
最关键的还不是他会打仗,是他搞的那套制度。先说三省六部制,以前我总觉得这些官制名词特枯燥,后来听一个老先生讲才明白,这制度简直是把权力给掰碎了。以前皇帝想干啥就干啥,丞相有时候也能一手遮天,杨坚倒好,把决策、执行、审核拆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再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你想独断专行?门儿都没有!我还记得老先生说,有一回杨坚想修个行宫,门下省直接给驳回了,说现在百姓刚安定,不该劳民伤财,杨坚居然就听了。搁以前的皇帝,说不定直接把驳回的人拉出去斩了,你看这执行力,不是光靠狠,是靠制度把劲儿用在点子上。
还有那个均田制,这可太实在了。以前土地都被豪强占着,老百姓租块地,收的粮食一半都得交租,遇上灾年,卖儿卖女都是常事。杨坚倒好,直接下命令,把无主的土地收回来,按人头分给农户,还规定了每个成年男子能分多少田,女子能分多少田,连老弱病残都有照顾。我看过出土的隋代户籍册,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谁家分了多少田,交多少税,连桑树栽了几棵都记着。你别说,就这简单的一招,老百姓有了地,谁还愿意跟着乱军瞎闹?天下不就稳了嘛!
不过说真的,光有好制度也不行,还得有执行力。杨坚这人,出了名的 “铁面”,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功臣老将,犯了法该咋罚就咋罚。我记得有个故事,他的三儿子杨俊,仗着自己是皇子,在地方上贪赃枉法,还大修宫殿,杨坚知道后,直接把他的爵位给削了,关在家里反省,最后杨俊郁郁而终。当时好多大臣求情,说皇子嘛,罚几句就行,杨坚却说:“我是天下人的父亲,难道因为他是我儿子,就可以破坏规矩?” 你看这股子狠劲,换了别的皇帝,说不定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哪能这么较真?
有时候我就琢磨,杨坚这人咋就这么拎得清呢?他不是贵族出身,早年还受过不少排挤,可能正因为这样,他才知道老百姓想要啥,知道乱世里最缺的是啥。不像有些皇帝,一上位就想着享乐,他在位的时候,自己住的宫殿都很简陋,衣服破了补补再穿,连皇后都得带头节俭。有一回宫里要添点新家具,他一看账单,觉得太贵,直接让工匠改成简单的样式,还说:“百姓的钱,不能这么糟践。”
当然了,也有人说他太严苛,管得太宽,连官员穿什么衣服、家里有多少仆人都要管。但你想想,在那个刚结束乱世的年代,不这么严行吗?就像家里刚收拾干净,要是不立点规矩,用不了几天又得乱成一团。我倒觉得,他那不是严苛,是知道乱世的病根在哪,所以下手才这么准、这么狠。
现在回头看,杨坚这一辈子,就干了三件大事:用三省六部制把权力捋顺了,用均田制把百姓稳住了,用强执行力把规矩立住了。就这三样,硬生生把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国给拧成了一股绳,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底子。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没有杨坚,说不定天下还得乱个几十年,老百姓还得遭多少罪?
你说这人厉害不厉害?以前我总觉得历史上的好皇帝都是那种文韬武略、能诗能文的,比如李世民、康熙,直到了解了杨坚才明白,有时候能把复杂的事变简单,能把混乱的局面变有序,才是真本事。你们觉得呢?要是你们生在隋朝,遇上杨坚这样的皇帝,会觉得日子有盼头不?评论区跟我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