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另一面:威严外表下的幽默灵魂 撰文|赵立波
在清代历史的长卷中,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形象总是被描绘得格外严肃刻板。翻开《清史稿》,关于他的外貌描写尤为引人注目: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这段文字勾勒出一个威严庄重的形象:浓密的长须垂至胸前,一双锐利的三角眼炯炯有神,整个面容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这样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很容易形成一个古板严肃的老学究模样。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他在湖南设立审案局时,因执法严苛,百姓们私下给他起了个曾剃头的绰号。这个称呼在当时指代的是砍头而非理发,其威慑力之强,甚至成为父母管教顽童的利器——每当孩童哭闹不止,父母便会吓唬道:不许再哭,再哭曾剃头就要来了!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曾国藩在民间留下的威严形象。 纵观各类历史文献对曾国藩的记载,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生活简朴、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他常年身着朴素的官服,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面部表情更是常常蹙额——这比普通的皱眉更为深沉,仿佛永远笼罩在一层愁云之中。这种神情状态与他肩负的重任密不可分,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漫长岁月里,作为清军统帅的曾国藩始终身处风口浪尖,面对内忧外患,那副苦大仇深的表情也就成了他的人生常态。然而,若因此就断定曾国藩是个毫无情趣的刻板之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深入了解曾国藩鲜为人知的一面,就不得不提他的重要幕僚赵烈文及其所著的《能静居日记》。这部日记近年来备受学界重视,不仅因为赵烈文本人学识渊博、文笔细腻,更因为他与曾国藩关系极为密切,常常形影不离,有时一天之内就要交谈数次。曾国藩对这位幕僚的倚重程度,从他们频繁的互动中就可见一斑。在《能静居日记》中,除了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外,最令人意外的莫过于对曾国藩幽默一面的生动刻画,这些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曾国藩。 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场景:在一次朝廷封赏仪式上,曾国藩跪接圣旨,被册封为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衔,获赐双眼花翎。仪式结束后,幕僚们纷纷前来道贺。赵烈文难掩喜悦之情,笑着问道:今后我是该称呼您中堂大人呢,还是侯爷?出乎意料的是,一向严肃的曾国藩竟舒展眉头,开怀大笑道:君勿称猴子可矣。这一反常态的幽默回应,让在场众人都感受到了难得的轻松氛围。另一则趣事发生在日常公务中。某日赵烈文前往曾国藩处议事,恰逢一位后勤人员手持纸条请示。曾国藩阅后点头应允,转而神秘地问赵烈文:先生可知这纸条所写为何?不妨猜猜看。赵烈文坦言自己才疏学浅,实在猜不透。曾国藩这才揭晓答案:此乃我的食单,每餐仅二菜,一大碗、一小碗......赵烈文闻言感叹:老师生活竟如此简朴!跟随您这么久,从未见您享用过鸡鸭。不知可曾食用火腿?曾国藩答道:火腿也不用。以往有人赠送,我都婉拒。久而久之,众人皆知我脾性,再无人送礼。即便想饮些黄酒,也需自掏腰包购买。赵烈文不禁赞叹:大清开国二百年来,不能没有您这样的总督衙门啊!曾国藩听罢哈哈大笑:待我百年之后,你为我撰写墓志铭时,这些可都是绝佳的素材啊! 曾国藩的笑声在历史记载不多,但每一次都带着鲜明的曾氏风格——既不失儒雅,又暗含深意。相较于常人,他的幽默或许不算特别,但在晚清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身为重臣的曾国藩能保持这份幽默感实属难得。赵烈文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稍纵即逝的轻松时刻,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曾国藩形象。虽然那些爽朗的笑声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我们透过这些文字重温时,依然能感受到这位严肃政治家鲜为人知的温情一面。 关于曾国藩的幽默特质,其得意门生李鸿章的回忆也提供了佐证。李鸿章一生对恩师推崇备至,常对人言: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所谓的大人物,简直都是秕糠,我要一扫而空之。他还回忆道:我老师实在严格。当年在他帐下办事时,他每日清晨六点便用早膳。我贪睡常赶不上,他却偏要等我同食。无奈之下,我只得匆忙起身,草草洗漱,睡眼惺忪地赶去报到,实在苦不堪言。久而久之竟也习惯成自然,不再觉得辛苦。后来我自己主事时,也能坚持早起,方知受益无穷,这都是老师栽培之功。这番回忆虽主要表现曾国藩的严格,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师生间那种特有的默契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