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解放战争,作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篇章,是一场以弱胜强、规模空前的军事较量。这场战争最终以国民党军队的全面溃败收场,不仅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更将蒋介石集团从大陆驱逐至台湾孤岛。然而,在战争接近尾声之际,蒋介石为何会选择台湾作为最后的据点?这个关键决策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战略考量?而那位为蒋介石献上这一计策的神秘人物,其真实身份与动机又是什么?这些谜团至今仍值得深入探讨。
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自1946年6月爆发,直至1950年6月才完全结束。但到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战争的胜负早已尘埃落定。据史料记载,当时蒋介石正藏身于广州东山梅花村的陈济棠公馆内,通过收音机秘密收听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可以想象,当这位曾经的领袖听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言时,其内心的震撼与绝望该是何等强烈。公馆内昏暗的灯光下,蒋介石紧握的拳头和铁青的脸色,无不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面对如此绝境,蒋介石不得不开始谋划退路。此时国民党军队在经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惨败后,主力部队已损失殆尽。解放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推进,蒋介石必须尽快做出抉择。当时摆在面前的主要有三条退路:首先是退守西南川渝地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就曾迁都重庆,最终取得胜利。这条路线得到多数国民党将领的支持,他们幻想能重演抗战时期的奇迹。 其次是退守海南岛。海南与大陆仅一峡之隔,国民党仍保有相当规模的海空军力量,包括50余艘舰艇和400多架飞机。相比之下,解放军当时几乎没有像样的海空力量。若能据守海南,既可随时反攻大陆,又能在不利时退守海上。这一方案也获得不少军方人士的青睐。 最后是退守台湾岛。这一方案最初被蒋介石视为下策,因为台湾与大陆相隔遥远,一旦退守将很难再图反攻。然而,就在蒋介石举棋不定之际,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局势。他就是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张其昀。这位190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地理历史学识而闻名。蒋介石特意召见他征询意见时,张其昀出人意料地力主退守台湾。 在蒋介石的私人书房里,张其昀详细分析道:西南地区虽险要,但民心已失。抗战时民众支持政府抗日,如今却是内战,百姓会继续支持吗?一旦民心背离,再险要的地势也会从内部崩溃。他接着指出:海南岛面积有限,与大陆距离太近,物资补给困难。解放军若强攻,狭窄的琼州海峡难以固守。 而台湾则不同,张其昀继续阐述,其一,台湾海峡宽阔,解放军缺乏海空力量难以跨越;其二,台湾物产丰富,可自给自足;其三,大陆势力短期内难以渗透。更重要的是,台湾的战略位置特殊,可以牵制各方力量。这番分析让蒋介石陷入深思。虽然当时未明确表态,但最终他还是采纳了这一建议。 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一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指责张其昀的建议导致两岸长期分裂,但换一个角度看,正是蒋介石退守台湾,使得美国企图在台扶植傀儡政权的阴谋未能得逞。据解密档案显示,美国当时已准备抛弃蒋介石,转而支持陈诚建立亲美政权。解放军故意放走蒋介石的飞机,或许正是看穿了这一阴谋。而张其昀的真实立场,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他究竟是单纯为蒋介石出谋划策,还是暗中配合我党的战略布局?这段历史的真相,仍有待更多史料的发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