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之际的五位太上皇(四):宋孝宗赵昚的传奇人生
宋孝宗赵昚(shèn)是南宋历史上第四位退位为太上皇的皇帝,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属于赵德芳一脉的后裔。他的登基背后,隐藏着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转折。
宋高宗赵构在扬州遭遇金军突袭时,因极度惊恐而患上了严重的生理与心理疾病,导致丧失了生育能力。据史料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军突袭扬州,高宗在深夜仓皇渡江逃命,因过度惊吓而“矍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性无能,后宫嫔妃再未生育。更不幸的是,他唯一的儿子在苗刘之变中夭折,使得高宗一脉的皇位继承陷入绝境。与此同时,宋英宗一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几乎被金人掳掠殆尽,全部押往北方。更令人惊异的是,当时出使金国的宋朝官员回朝后禀报,金太宗完颜晟的相貌竟与宋太祖赵匡胤极为相似,民间甚至流传着“太祖转世夺位”的传说。
由于宋朝自开国以来,赵匡胤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导致太祖一脉的子孙两百余年无人登基,这一直是朝野议论的焦点。尤其在金国大军压境、国势危殆之际,文武百官纷纷呼吁应由太祖后裔继承大统,以凝聚人心。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已在位35年的高宗赵构最终决定禅位,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即后来的宋孝宗。高宗曾公开表示:“太祖当年大公无私,有子却传位于弟,如今其后人衰微,朕愿将皇位归还太祖一脉。”于是,经过严格选拔,年轻的赵昚脱颖而出。他在宫中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成年后先封公爵,后晋封郡王,逐渐成为朝野瞩目的储君人选。
然而,这位天资聪颖的准皇储与权臣秦桧关系极为紧张,主要原因是赵昚坚决反对秦桧的屈辱求和政策。尽管赵昚在宫中生活了近二十年,但太子的名分却迟迟未定。一方面,高宗仍心存侥幸,希望自己能再生子嗣;另一方面,秦桧的强烈反对也延缓了立储进程。直到秦桧去世后,赵昚才正式被立为皇太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金军北撤后,高宗终于决定禅位,36岁的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即位后,孝宗励精图治,力图振兴南宋。他立即为岳飞平反,并昭雪秦桧时期制造的诸多冤案,同时重用主战派大臣,重新启用名相张浚,整顿吏治,积极备战。后世评价:“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孝宗作为太祖后裔,一改高宗时期的妥协退让政策,展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立志收复中原。然而,由于秦桧长期专权,朝中主战派人才凋零,孝宗麾下缺乏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将才,仅有虞允文等少数人可用。此外,他还需不断与朝中的主和派周旋,尤其是高宗退位后仍以太上皇身份干预朝政长达25年,坚决反对北伐,甚至告诫孝宗:“待朕百年之后,尔再图之。”以孝道闻名的孝宗不得不谨慎行事。
尽管如此,孝宗仍是一位勤政爱民、崇尚节俭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南宋国力达到鼎盛。然而,他面对的对手是金世宗完颜雍,这位被称为“小尧舜”的金国君主治国有方,金国虽采取守势,但内部稳定,宋金双方形成僵持局面,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
1187年,在位27年的孝宗在内忧外患中禅位于儿子赵惇(光宗),自己退居太上皇之位,成为南宋第四位太上皇。此后,他又度过了六年的太上皇生涯。与高宗类似,孝宗的退位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因长期执政的疲惫与外部压力所致。南宋前期的皇帝多主动禅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方强敌环伺,皇位充满风险与煎熬。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