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始皇,多数人脑子里冒出的都是 “雄才大略”“说一不二” 的印象。
他灭六国、统天下,修长城、建驰道,做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敢想敢干的帝王,却在一件事上栽了大跟头 —— 被一群术士忽悠着追求长生药,到死都没完全醒过神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当了 12 年皇帝,大规模出巡就有五次,最后还死在了第五次出巡的路上。
这五次出巡里,好几次终点都是胶东半岛。为啥对这地方情有独钟?说穿了,就是为了找长生药。
这事儿得从燕齐两地的神仙思想说起。早在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就特别流行 “神仙说”,两国的君主不止一次派人出海找仙药。
为啥是这俩地方?关键就四个字:海市蜃楼。胶东半岛至今都是中国最容易看到海市蜃楼的地方,古人没现在的科学知识,看到海面上突然出现亭台楼阁、人影晃动,哪会想到是大气折射?只当是海外仙山,住着神仙,藏着长生药。
久而久之,燕齐之地就成了神仙思想的发源地。
秦始皇统一后,把燕齐那套神仙信仰也学了过来。他本来就特别自负,觉得自己功盖千古,普通的生死规律配不上他,不光要长生,还想成仙。
加上他这人向来 “敢为天下先”,别人想不敢做的事,他偏要试试。既然传说胶东半岛附近有海外仙山,那他肯定要亲自去看看。
为了求仙药,秦始皇对胶东半岛格外上心。他在齐地设立了不少祭祀场所,比如在成山祭日主,在莱山祭月主,把齐国的宗教习俗揉进了秦国的信仰里。
每次到胶东,他还留下刻石,像琅琊刻石、之罘刻石,除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字里行间都藏着对仙药的渴望。说白了,他这一路东奔西跑,既是为了彰显权威,更是为了 “上山下海找药材”。
长生药这东西,明眼人都知道不存在,可秦始皇为啥深信不疑?
这就得说说术士们的 “忽悠套路” 了 —— 他们最擅长给长生药设 “免责条款”。
比如有术士跟秦始皇说,想让仙药起效,得先做到 “不生气”“不近女色”。可秦始皇是谁?一天不发几次火都难,后宫佳丽三千更是少不了,真要按这规矩来,比杀了他还难受。
可万一仙药没效果,术士就有话说了:“皇上您看,不是药不行,是您破戒了呀。” 秦始皇一听,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反倒怪自己没做好,哪还会怀疑术士?
这套套路里,玩得最溜的要数徐福。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巡到胶东,徐福上书说:“大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住着仙人,有长生药。
但要去求药,得先斋戒,还得给我童男童女、船只、粮食和钱财。” 这话正说到秦始皇心坎里,立马就答应了。
徐福这招太高明了:先把仙药的产地说得神乎其神,再把求药的条件列得明明白白,自己则拿着秦始皇给的物资 “出海求药”。其实他心里门儿清,哪有什么仙药?不过是借着求药的名义,骗点跑路的本钱。
还有件事能看出秦始皇被忽悠得多深 —— 梁山宫事件。有一次秦始皇在梁山宫,看见宰相李斯的车队排场很大,随口说了句不高兴的话。
结果第二天李斯就轻车简从了。秦始皇立马火了,觉得是身边人把他的话传给了李斯,二话不说把当天在场的人全杀了。
以前大家觉得这是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实不全对。术士早就跟秦始皇说过:“想让仙药起效,您的行踪不能让外人知道,不然药就失灵了。” 秦始皇为了这事,特意修了暗道,就怕别人知道他在哪儿。
所以他发火,不是气李斯,是气 “我的行踪暴露了,药白吃了”。你看,为了虚无缥缈的药效,他能下这么狠的手,可见被忽悠得多彻底。
徐福拿着秦始皇给的物资出海后,就没回来过。他去哪儿了?成了历史谜案。
有人说去了台湾,《后汉书》里提过 “会稽海外有夷洲,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在那儿定居”;还有人说去了日本,日本 10 世纪的书里写 “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到了日本,子孙都姓秦”,甚至把富士山说成蓬莱山。
不过这些说法漏洞不少,比如日本书里说 “人物一如长安”,可 “长安” 这名字是刘邦建西汉后才有的,徐福那会儿哪知道?说白了,多半是后人附会的。
徐福跑了,秦始皇也不是完全没察觉。后来又有两个术士,给秦始皇炼药没效果,怕被治罪,跑之前还留了封信骂他。
这一下彻底点燃了秦始皇的怒火 —— 合着你们这帮人拿我当冤大头骗钱呢?盛怒之下,他下令查办,这就是历史上的 “坑儒”。
不过 “坑儒” 坑的不全是儒生。先秦时 “儒” 泛指知识分子,这里主要坑的是忽悠人的方士,只是后来儒家独尊,才把自己说成主要受害者,有点 “蹭流量” 的意思。
尽管杀了不少方士,秦始皇对长生药的念想并没完全断。直到第五次出巡,他病得越来越重,最终死在沙丘平台。至于他到死是不是还盼着徐福带药回来,没人知道。
但从他修兵马俑、建阿房宫来看,他也做了两手准备 —— 既想长生,也怕真死了没面子。
秦始皇这一生,灭六国、定制度,够威风了,却栽在 “长生” 两个字上,被术士骗得团团转。这事儿也给后人提了个醒:越是执着于不切实际的目标,越容易被骗子钻空子。
哪怕是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也躲不过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