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3年寒冬腊月,大唐帝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位三十四年的唐高宗李治在洛阳贞观殿驾崩,终年五十六岁。按照遗诏,其第七子李显在灵前即位,史称唐中宗。这位新君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作为武则天的第三子,他本无缘大位,却因两位兄长先后遭遇不测而意外登基。然而这位幸运儿的皇帝生涯仅维持了短短五十五天,就被自己的生母武则天废黜。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
在长安城巍峨的宫墙内,李显于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降生。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周岁时就被封为周王,并象征性地担任洛州牧一职。虽然这只是一个虚衔,但已显示出父皇对他的重视。二十岁时,李显奉诏改名为李哲,晋封英王,兼任雍州牧。此时朝堂风云突变:先是太子李弘在上元二年(675年)离奇暴毙,接着继任太子李贤又在调露二年(680年)因谋反罪名被废。就这样,原本与皇位无缘的李显戏剧性地被立为储君。 李显的太子之位在永淳元年(682年)得到进一步巩固。这年春天,太子妃韦氏诞下嫡长子李重润,喜得皇孙的高宗龙颜大悦,不仅大赦天下,更破例册立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为皇太孙,并为其开设府署、配置属官。同年金秋,高宗与武后启程前往泰山封禅,特意下诏令太子李显赶赴东都洛阳伴驾,而让皇太孙留守京师长安。这一系列安排无不彰显着高宗对李显父子的特殊眷顾。 然而好景不长。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李显在父皇灵柩前继位时,朝政大权早已被母后武则天牢牢掌控。次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的新君虽然照例大赦天下,册立韦氏为皇后,并将岳父韦玄贞从普州参军破格提拔为豫州刺史,但这些举措都需经过武则天的首肯。年轻气盛的中宗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不久后又提出要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并擢升乳母之子为五品官。当这一任命遭到中书令裴炎强烈反对时,情绪失控的中宗竟脱口而出:朕就是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如何?何况区区一个宰相之位! 这句气话彻底改变了李显的命运。老谋深算的裴炎立即将此事密报武则天。在权力至上的武则天看来,儿子这番言论不仅暴露了培植外戚势力的野心,更显示出对母亲掌权的不满。尤其韦玄贞背后的京兆韦氏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代表,若让其进入权力核心,必将威胁到武则天的统治。于是,一场宫廷政变在暗中酝酿。嗣圣元年(684年)二月初六,武则天在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命裴炎率羽林军入宫,当众宣读废黜诏书。被武士架出大殿时,李显悲愤质问:朕有何罪?武则天厉声呵斥:你都要把江山送给韦玄贞了,还敢说无罪!就这样,在位不足两月的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其弟李旦被立为新君。这场母子之间的权力较量,以武则天全面胜利告终,也为日后武周代唐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