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的\"董卓入京\":徐树铮引奉系入关的权谋与败局
东汉末年董卓进京的历史典故广为人知。当时大将军何进为巩固权势召董卓入洛阳,却未料此举直接摧毁了汉室统治,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近代中国军阀混战时期,也上演了一出类似的\"董卓入京\"戏码——皖系军阀徐树铮为对抗直系,不惜引东北奉系入关。这一权谋看似为皖系领袖段祺瑞争取到强大盟友,使其得以掌控北京政权,但最终却如饮鸩止渴。1920年直皖战争中,奉系倒戈与直系结盟,彻底颠覆了皖系统治,导致皖系从此一蹶不振,与董卓之祸如出一辙。
一、皖系军阀的统治危机
袁世凯病逝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1917年7月张勋复辟事件中,段祺瑞在天津组织讨逆军迅速平定叛乱,以\"再造共和\"之功重掌大权。然而这位皖系领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其独裁野心昭然若揭。虽然皖系控制了北京政府,但其政令只能在直隶、安徽等少数省份推行,面临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
当时最突出的矛盾是南北对峙。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发起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西南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纷纷表态抵制皖系。滇系唐继尧公开通电质疑段祺瑞执政合法性,桂系宣布\"自主\",湖南谭延闿等小军阀则采取骑墙态度。与此同时,北方军阀内部也暗流涌动。虽然皖系掌握国务院实权,但直系冯国璋任总统,曹锟控制直隶省,形成微妙的权力制衡。在对南政策上,皖系主张武力统一,直系则倾向和谈,双方矛盾不断激化。
1917年8月,段祺瑞下令进攻南方,却遭到直系\"长江三督\"(李纯、王占元、陈光远)的公开抵制。9月湖南军阀宣布自治,段祺瑞被迫出兵镇压,引发全面内战。在直系掣肘下,皖系军队节节败退。11月22日,段祺瑞在军事失利和政治压力下黯然辞职,皖系势力跌入谷底。
二、徐树铮的权谋运作
作为段祺瑞最得力的心腹,徐树铮在皖系危局中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将领辞去陆军次长职务后,立即展开全方位的政治运作。
他首先着力稳定皖系内部,安抚靳云鹏、曲同丰等将领,维持派系凝聚力。1917年12月,他在天津召开军阀会议,成功争取到曹锟等要员的支持。为获得日本援助,他多次拜访驻华公使林权助,最终获得\"友谊援助\"的承诺。在徐树铮的纵横捭阖下,连\"长江三督\"也不得不表态\"服从公意\"。12月18日,段祺瑞得以复出担任参战督办。
但徐树铮的真正目标是让段祺瑞重掌内阁。面对直皖僵局,他决定引入奉系势力打破平衡。1918年2月,他秘密与奉系张作霖达成协议:以劫获的日本军火为诱饵,换取奉军入关支持皖系。这批包括步枪3万支、机枪100挺的军火被徐树铮成功运抵奉天,张作霖随即率7万大军入关,徐树铮出任奉军副总司令。
三、引狼入室的苦果
奉军入关立即改变了政治格局。在张作霖\"巩固责任政府\"的旗号下,北方军阀纷纷倒向皖奉联盟。1918年3月,直系总理王士珍被迫辞职,段祺瑞第三次组阁,皖系看似取得全面胜利。
然而这却是昙花一现的辉煌。张作霖借机攫取东三省巡阅使职位,完成东北霸业后,其政治野心急剧膨胀。1920年直皖战争中,奉系突然倒向直系,与曹锟联手击溃皖系。徐树铮苦心经营的战略,最终为他人作嫁衣裳。
作为受过新式教育的军阀,徐树铮的政治理念颇具矛盾性:既认同西方主权国家观念,又笃信传统\"天命\"思想。他坚信只有控制中央政府的段祺瑞才能代表国家正统,为此不惜\"引狼入室\"。这种将派系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权谋思维,最终导致皖系自食恶果,也为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乱局增添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