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印象中,北宋与辽国势同水火,有着无法跨越的文明差距。前者象征着繁荣和进步,而后者不过是野蛮、黑暗的代名词。哪怕武人的匹夫之勇更胜,依然在军事工程学领域落后一头。所以能形成微妙平衡,为中原正统留下自己的半壁江山。
然而,残酷的历史真相恰恰完全相反。契丹人的蛮族头衔,不过是某种特定视角下的偏差。他们的工程学造诣丝毫不输宋人,甚至能在实际发挥中更胜一筹。
赵氏兄弟一直对城防建设比较用心
由于唐末五代战乱频繁,宋朝自960年建立起就有意强化城防设施。譬如由工部下辖将作,专门监掌城郭营缮之事。甚至连太祖赵匡胤本人,都会亲自过问都相关设施修缮。不仅强调城门等重点区域建设,还制度性普及护城河、羊马墙、女墙和战棚等附属设计,确保各区域的中大型城池皆能固若金汤。
宋朝古画上的开封城楼
其中,又以都城开封的规划最为严密。前后进行过四次大型扩建,用坚硬而有粘性的黄土层层叠加,从而比普通城墙厚3-4倍,高度可达12.8-13米。每隔155.5米就设置一处马面战棚,且每隔311米就有城防库。即便用于加固城门的各个瓮城,都有10400-19800平方米面积,理论上可供23.8万将士镇守外城。另在内城与宫城建造纵深阵地,将整套体系又原封不动的复制一遍。
宋朝开封城的复原模型
相比之下,年代稍早的辽国上京就有些不够看。除北侧皇城有3丈高外墙和楼撸,南侧的汉城墙高不过2丈,还缺乏必要的防御配置。但仅仅到修建中都大定城时,规模、规格都有显著提升,每隔95米就设置马面。其他的几个区域首府,如南京幽州或西京大同,防御设施大致类似。
辽国的上京城复原图
这种差距背后,不仅取决于定居人口多寡,更是政治、经济权益相对分散平均的体现。毕竟,宋朝全境只有一座开封,其他州县的防御等级不可能僭越皇城。而且双方并无技术落差背景。所以,任何小修小补或实操状态起伏,都能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要素。
辽国的中京城复原图
我们仍以北宋为例,他们在初期的大举北伐中,几乎没遭遇过任何长时间围攻战。除辽国的南京幽州外,余下中小城市常望风披靡,甚少需要让攻方停下来从容谋划。
彼时,宋人阵中不乏手拉式投石机、床弩等远程利器,还配有针对护城河的壕车、折叠桥,专攻城门的撞车,以及掩护士族挖墙脚的棚车。只不过在西夏的木鹅梯引进前,协助攀爬的器械等级稍次,略微影响攻势效率。但云梯技术已相当成熟,完全不影响优势兵力的同步发难。
床弩是宋军最忠爱的远程机械武器
然而,宋军在近二十天的强攻中毫无所获。仅有某次夜袭表现亮眼,险些让300死士偷摸占据某段城墙。奈何刚被察觉,即刻引来守城辽军的包围反杀。等到契丹主力拍马感到,就只能在皇帝驾驴车落荒而逃后彻底崩溃。
宋军的攻坚能力不足在高粱河之战已有暴露
此后,宋朝完全龟缩回专守防御状态,依靠保定到塘沽之间的自然水系构筑堡垒群。甚至不惜强行改道黄河,用本国平民遭灾为代价,换取少许理论上的地利优势。怎么看都不像是对城防能力充满信心。
澶渊之盟后宋军的河北防御全都依托天然水系
另一旁证来自西北前线。由于屡次野战失利,宋军大量构筑山地营寨,企图与党项对手进行残酷消耗战。西夏方面缺乏战略纵深,只能依葫芦画瓢构筑梯次防御。不过,这类小型要塞的规模和建造工艺都比较抱歉,远不如河北地区的永固城池。
奈何宋军还是没表现出任何技术领先,只能靠体量+外交偓佺获取略微进展,攻城略地的节奏堪称龟速。可见兵书记载中的繁多花样,真要具体落实就会大打折扣。
宋军在西北前线的营寨攻坚同样缺乏优势
讽刺的是,契丹人虽未在辽国时期强攻大型宋城,却在稍后成为金兵南下的重要帮手。若是没有他们提供步兵、辎重和技术支持,女真新贵们恐怕根本没信心对太原与开封两城轮番发难。因此,早期的宋金攻坚对抗,其实可以看做是对前朝的一次武备技术检验。
前辽降军在围攻太原时制造过30门投石器
公元1125年7月,金国西路军由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大同杀向面积达方40里的太原。面对众志成城的守卫军民,搬出30座投石器集中轰击。有些石弹大过于斗,每发击中都能摧毁城上楼橹等防御设施,说明其射程、威力都在守军的同类装备之上。
辽金军中的云梯等攀爬器械同样不输宋朝
接着,金兵推出50多节壕桥车。上置用铁叶裹护的木屋,使之前后相连相续,构成一条上有遮蔽的巷道,以便通过巷道进行运土、搬木、送柴、放薪等填壕作业。他们将大木板放入壕中,继而把薪柴放到木板上,又向薪柴上倒土。如此轮番作业,将壕填平压实。最后,围攻者的大型高层攻城车抵近外墙,还有云梯与火梯强行攀登。
宋朝守军的武器射程总是弱于进攻方
诚然,守将王禀不断见招拆招,但宋朝守军始终在技术层面处于绝对被动。他们更没有办法通过技术来实施反制,只能在坚墙后忍饥挨饿。经过250天反复折磨,眼睁睁看着太原陷于敌手。
第一次开封围攻战宋军明显是技术优势方
公元1126年1月,金国东路军第一次对开封进行围攻,9天时间就顺利突破外围壕沟防线。由于大量工程部队被牵制在西线,被迫用最原始的方法强取城头。结果遭宋军用投石机和床弩肆意射击,甚至会在夜间被霹雳砲等原始火器偷袭。只能议和后撤,静候太原方向的战事结束。
第二次开封围攻战金国重新夺取技术优势
到该年11月,东西两路军会和重组,终于有足够的前辽国技术兵种参与。于是,在针对开封的第二次围攻中,金人重新掌握到技术主动。不仅批量打造50门七梢砲、五梢砲、二梢砲、旋风砲、虎蹲砲等大小投石机,还在四周用潮湿小榆木蒙生牛皮,即使被守军火箭射中也不易点燃。
尤其是梢长3丈的七梢砲,每次发射必须有250人同步牵引,方能将100斤大石弹抛射至50步外。等到压制住城头宋军,再派遣较小的虎蹲砲到城下抛射,强化针对人员的杀伤效果。
一旦前辽技术兵种到位守城宋军就陷于被动
此外,金军学习能力出众,开始掌握原始火药工艺。这让原本就有优势的砲兵如虎添翼,能够逐个焚烧开封城墙上的马面或塔楼。那些安放在城楼的床弩、投石机,更是容易被点燃烧毁。
宋军素以大量装备远射武器著称但射程却不如所谓蛮族
与之相对,宋军的各类远程机械武器,竟在第二次围攻中“莫名隐身”。归根结底是技不如人,无法制造更大型号来夺取射程优势。以至于靠构筑临时护城硬抗,又尝试采用砖块构建更多瓮城,期望能顶住抛石机的圆弹轰击。
宋军构筑临时护城不过是在拖延时间
最后寄希望于增加火药产量,几乎为所有弓弩都添加助燃属性。但依然受制于射程困境,只能伤及抵近目标,不能对金兵的砲兵实施反制。等到对方采用泥土覆盖浮桥、云梯,就再也无法遏制冲锋。
金人攻克开封主要是依靠契丹和汉儿部队
不过,金人继承自辽国的专业部队数量有限。一旦战事继续扩大,就无法兼顾距离越拉越远的多条战线。这就让处于青黄不接状态宋军获得喘息之机,可以依托其他大城城池,不断消磨对手的锐利兵锋。
女真权贵从未给予契丹与汉儿盟友多少实际利益
另一方面,女真统治者基于本族的历史仇恨,对归降的契丹和汉儿军户都缺乏必要尊重。换句话说,忠心耿耿的投诚者无法为自己谋得二等人身份,也没法将手中的技艺扩大传授。金国军队的技术水准也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下滑。当海陵王完颜亮重启灭宋战争,麾下只有炮灰性质的签军可供差遣,最后还惨死于契丹军户的谋反暗杀。
采石矶之战宋军重新拿回技术优势地位
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的草原铁蹄不断南下。这些掌握军事技术的契丹和北方汉儿,大都选择倒向蒙古新贵,把心胸狭隘的女真宗主彻底抛弃。于是,当年参与靖康之变的同一批人后代,又为蔡州和襄阳的陷落贡献良多,直至南海之滨的崖山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