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人物评价领域掀起了一股翻案风潮,其中关于唐太宗李世民抹黑隋炀帝杨广和兄长李建成的说法尤为引人注目。这种观点虽然新颖,却经不起深入推敲。以杨广为例,尽管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等举措确实惠及后世,但这位帝王在短短十余年间就将隋文帝积累的雄厚国力挥霍殆尽。大兴土木、三征高句丽等劳民伤财之举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全国性起义。如此败家行径,实在难以与明君二字挂钩。
至于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比较,更需要客观分析。诚然,李建成作为李渊长子,确实具备相当的才能。太原起兵之初,他与李世民共同攻取西河郡,展现出不俗的军事素养。然而渡过黄河后,李渊的兵力部署却颇值得玩味——他将李建成留在身边,而让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独自率领偏师西进,与平阳昭公主的娘子军会师攻取长安。这一安排本身就说明,在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方面,李渊更信赖次子李世民。当时李唐总兵力不过两三万,分兵作战风险极大,若非对李世民能力的高度认可,断不会作此冒险决策。 义宁二年(618年)的洛阳之战常被用来佐证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但细究史料就会发现其中水分颇大。此役中唐军仅攻占新安、宜阳两处外围据点,距离真正攻克洛阳还相去甚远。当时洛阳城内尚有隋朝守军,城外更有李密、王世充等割据势力虎视眈眈。参考后来张巡守睢阳的经典战例可知,在冷兵器时代,要攻破洛阳这样的坚城,必须先行剪除外围势力,再实施长期围困。李建成此次东征既未消灭敌对主力,又未能形成有效包围,所谓险些攻下洛阳之说实属夸大其词。 在平定刘黑闼的战役中,李建成确实取得了最终胜利。但需要指出的是,刘黑闼的主力早在李世民征讨时就已损失殆尽,其残部不过是借助突厥援军才得以重整旗鼓。这些临时拼凑的部队既缺乏核心骨干,又无坚定斗志,与当初窦建德麾下的精锐夏军不可同日而语。李建成能够取胜,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李世民先前奠定的战果基础上。 治国理政方面,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已成为千古治世典范,而李建成仅停留在政策构想的层面。虽然史料记载他性格宽厚,但要将这种个人品德等同于治国才能,进而认定他强于李世民,显然有失公允。历史评价应当建立在具体事功的基础上,而非凭借主观臆测。从军事战绩到治国实绩,李建成都难以与李世民比肩,这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