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名将辈出,魏蜀吴三方阵营中都有威震天下的猛将。在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中,徐晃的战绩尤为突出。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曾与许褚、关羽、赵云、张飞、马超等当世一流猛将交手而不落下风,其武艺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最终竟被刘备、诸葛亮都看不上眼的孟达所杀,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徐晃的军事生涯始于护送汉献帝的战役。当时他作为杨奉的部将,在护送汉献帝的途中与曹操相遇。曹操初见徐晃时,就被其威武不凡的气度所震慑。只见徐晃身披重甲,手持开山大斧,胯下战马嘶鸣,在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曹操不禁暗自赞叹:\"真乃虎将也!\"这一印象为徐晃日后在曹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在随后与许褚的五十回合激战中,徐晃展现出了与曹营第一猛将不相上下的实力,这更坚定了曹操招揽他的决心。
在曹营众将中,典韦战死后,许褚当之无愧位居第一。而第二把交椅的归属则众说纷纭。但从曹操的用兵部署来看,徐晃无疑是第二人选。在土山之战中,曹操特意派许褚和徐晃联手阻拦关羽;白马之战时,又是徐晃独当一面;延津之战中,为对抗袁绍大将文丑,曹操更是派出徐晃与张辽这对黄金搭档。这些关键战役的出场顺序,无不彰显着徐晃在曹营的特殊地位。作为主帅,曹操深谙用兵之道,每次出征都会派遣最有把握的将领。而能够屡获重任的徐晃,其战力自然非同一般。
更令人称道的是,徐晃曾与当时几乎所有顶尖武将都有过交手记录。无论是许褚的刚猛,关羽的凌厉,还是赵云的神速,张飞的狂暴,徐晃都能从容应对。即便面对黄忠的神箭和庞德的悍勇,他也能全身而退。这些辉煌战绩充分证明,徐晃绝非等闲之辈。若没有真才实学,恐怕早已命丧这些绝世猛将之手。
那么,如此骁勇的徐晃,为何会败在孟达手下?这就要从孟达的履历说起了。孟达原是益州刘璋部下,后与法正一同投奔刘备。然而与法正平步青云不同,孟达始终不得重用,长期驻守葭萌关。这种待遇差异让孟达心生不满,急于建功立业。在张郃攻打葭萌关时,孟达不顾劝阻执意出战,结果大败而归。要知道张郃与徐晃同为五子良将,实力在伯仲之间。既然孟达不敌张郃,按理说更不是徐晃的对手。
汉中之战时,孟达终于获得表现机会,与刘封联手攻占上庸。但此战中其部下误杀诸葛亮姐夫的意外,彻底断送了他的仕途。心灰意冷的孟达在关羽兵败麦城时劝阻刘封救援,导致关羽遇害。这一系列事件使他彻底失去刘备信任,最终投奔曹魏。在曹丕死后,孟达又生异心,准备重返蜀汉。司马懿识破其意图后,派徐晃前往捉拿。不料徐晃轻敌冒进,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而亡。
从武力对比来看,孟达远非徐晃对手。参考他们与刘封的交手记录:徐晃数合之内就能击败刘封,而刘封同样能在短时间内战胜孟达。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孟达能够得手实属侥幸。究其原因:其一,孟达采取了出其不意的弓箭偷袭;其二,徐晃急于立功而轻敌冒进;其三,这很可能是罗贯中为增强戏剧性而作的文学加工。历史上徐晃实为寿终正寝,小说中的结局更多是艺术创作的需要。
综观这段历史,孟达射杀徐晃的情节仅见于《三国演义》,与正史记载相左。从演义描写来看,孟达的武艺确实不及徐晃,正面交锋毫无胜算。唯有借助暗箭偷袭,才能解释这一反常结果。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中,竟有四人死于箭下,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艺术安排,为三国故事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