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史是教科书,更是营养剂。“党史微课堂”栏目,邀您共探闵行往昔,领略历史魅力,感悟价值启示。
受访者:吴培丽
时间:2025年8月12日
华漕不仅是一片发展热土,更是一片红色沃土。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是全市首个街镇级抗战纪念馆,总面积600平方米,其建设选地是全民族抗战初期,上海党组织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队伍——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二、三中队驻营地、牺牲地。
我与华漕的红色文化,结缘于7年前。那时我是陈列馆前身——华漕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在2000多天里,我累计接待了700多批次观众。曾有一位来参观的幼儿园老师提问,让我答不上来:“华漕这里的故事与淞沪会战有什么关系呢?”那些关乎战场联动的历史脉络,我自己也不是特别了解。
在原来老馆那间200平方米的单层展区,很难完整呈现历史脉络。展出内容多集中在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队长任铁锋,以及侯伯泉、赵季昌这些本地烈士的事迹上,对于整个历史的来龙去脉,缺乏系统的梳理和串联。这也是当时条件所限,空间不够,相关的研究、史料也不多。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华漕镇党委、政府去年对老馆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当我走进新馆,倍感激动和热血沸腾。新馆的面积扩大了三倍,将华漕抗战史融入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抗战大背景中进行阐释,更全面立体地回顾和致敬这段红色记忆。
新馆带领参观者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理解华漕抗战的价值意义,形成了系统的叙事脉络。其中一、二楼反映华漕地区在抗战时期从一个普通的鱼米之乡逐渐卷入战争漩涡,再到积极投身抗战的历史事件。既体现了华漕抗战作为上海郊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淞沪会战的爆发,以及后续当地民众与侵华日军的顽强抗争,又通过不同篇章展现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点事件、人物。三楼主馆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呈现当代华漕的发展规划、前湾大讲堂等内容。我们看到红色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凝聚成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回想起在2010年华漕抗日遗址的调查中,亲历这一切的张杏兴等老人曾眼含热泪地说:“要记下来,这些人都是无名烈士,等我们死了,后世就没有人知道他们了。”
无数华漕本土抗战志士,如侯伯泉、赵季昌等人士曾在此奋战。他们洒下的热血,正是红色历史最厚重的底色。红色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就要让这些浸透着赤诚与刚烈的故事走进人心,把这份信仰和责任,一代一代传承、发扬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对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的最好告慰。”当我在思考怎样更好地为华漕红色文化作出贡献时,今年华漕镇发布“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三大系列活动,华漕镇用我的名字成立了“培丽宣讲团”。组织把这一项任务交给我,由我带领志愿者们一起讲述华漕的红色故事。我既感光荣,又感责任重大。
现在,我们已形成了一支近40人的青少年宣讲员队伍。“培丽宣讲团”志愿者们于暑期每周二、周四的上、下午,共计开展四场特色讲解活动。除了配合馆内的常规讲解外,每场再由3—5名志愿者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式讲解演绎的形式,生动讲述全民族抗战初期上海党组织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队伍——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以及侯伯泉、赵季昌等烈士的事迹,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体验。
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的每一寸展陈,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精神与时代的共鸣。从苏浙别动队的烽火征程到侯伯泉、赵季昌的铁血忠魂,从亲历者的泣血口述到“培丽宣讲团”的青春传承,这里不仅镌刻着一个地区的抗战记忆,更折射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视频:郭莹 金吴嘉 徐子隽(实习)
图文:闵行组工 党史研究室 浅晚月
编辑/初审:陈依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