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由政府直接建造。北宋有官窑,南宋有官窑。官窑瓷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地位和优越的条件,使官窑瓷成为当时朝廷所需的一批高档瓷器。其高超的射击技术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官窑青瓷闻名于世。北宋时期,汴京官窑青瓷是继汝窑之后发展起来的。它的造型、釉色和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据葛古耀伦介绍,汴京官窑多为古色古香的官窑,釉色有浅绿色、粉绿色、灰绿色等。釉面均匀光泽,大条纹,深灰色或紫色胎骨,釉面覆盖,脚面烧灼,底部有钉痕。
宋 官窑青釉葵瓣洗
宋 官窑青釉葵瓣洗 底
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
宋 官窑青釉菱花式洗
官窑特征:
1、器型: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以碗、盘、洗和各式瓶、炉等,仿古铜、玉器造型较多见。
宋 老虎洞官窑双环耳瓶
2、胎色和胎骨: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种,胎质较松,呈紫灰色。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支钉烧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薄胎厚秞青瓷采用垫饼垫烧,釉多开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淡黄和青灰色,纹饰少见,有紫口铁足现象。
3、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宋 官窑青釉贯耳扁瓶
4、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
宋 官窑菊瓣碗
5、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纹路状态比较活泛。
6、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最著名为鳝血色或牛毛色,即色如鳝鱼之污血或牛毛色,是千百年来于裂纹中自己从内部逐渐生成的,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宋 官窑青釉葵口碗
7、汽泡:以失透润泽型为例。其特点如古人形容该类宋官窑瓷汽泡时所说的“聚沫攒珠”形态,放大镜下可见如吹出的液体沫般一个泡紧挨一个泡。
8、口部特征:宋官窑瓷口部大多呈上扬状态,口部边沿比较尖薄,有刮手或挡手感,釉汁下淌微露胎色或胎体。黑胎器物则呈现一圈微黑或紫黑色,被称做“紫口”。有一些器物由于历史阶段造型工艺不同或口沿较平润不能使釉汁下淌则没有明显紫口。灰胎器物也没有紫口。“紫口”一般只在黑胎器物上得以表现。
宋 官窑御题诗文碗
总而言之,鉴定宋代官窑有两种纹样:大的和大的。有的又长又厚。有的在瓷器上自上而下纵向流淌,像一根牛毛挂在屁股上,所以被称为“牛毛纹”。即使是小件瓷器,也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线条。纹痕颜色以鳗鱼血、鱼子黄、墨灰为主,鳗鱼血为上品。雍正宋代仿制官窑的器物多为小件,纹路粗细差别不大。条纹颜色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脚的不同。宋代官窑有两种,一种是满釉官窑,一种是赤脚官窑,一种是铁脚官窑。雍正仿宋官窑的脚,除了在脚根上施上糊釉外,还非常精细、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