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适曾这样说毛主席:水平太差考不上北大!毛主席的回应很直接
创始人
2025-10-03 16:03:15
0

话说胡适和毛主席的交集,主要集中在民国初期那几年,特别是毛主席在北京的日子。那时候毛主席从湖南跑到北京,主要是为了找工作和接触新思想。1918年下半年,他通过李大钊的介绍,进了北大图书馆,当了个助理员,每个月拿八块钱的工资,主要干些登记借书和整理书架的活。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新书刊,也能旁听一些课。胡适那时候已经是北大的教授,讲哲学和中国文学史,推动白话文运动,在校园里挺有影响力。毛主席去听过他的课,还参加过一些新民学会的活动,跟朋友们讨论救国的事。两人有过简单的接触,但没啥深交。毛主席在北京呆了几个月,就回湖南去了,没正式报考北大。

其实毛主席没考北大的原因,跟水平高低没太大关系。他自己后来通过朋友罗章龙透露过,说北大那些课程太老套,陈旧腐朽,不值得花时间去考。毛主席更看重实际的社会问题,觉得光在课堂里转悠解决不了中国的大麻烦。他在北京期间,主要泡在图书馆里自学,读了不少新思想的书,比如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想法影响挺大,让他觉得救国得从底层老百姓入手,而不是靠书斋里的改良。胡适那边呢,他推崇渐进式的变革,相信通过教育和科学方法慢慢来。两人思路从一开始就有点分歧,但那时候还没到对立的地步。

后来过了几十年,胡适跑到台湾去了。1950年代末,他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北大那段往事,直接说毛主席当时的水平太差,根本考不上北大。这话一出,传得挺广,被很多人觉得是胡适最没绅士风度的一句。毕竟胡适平时以温和著称,但这话听起来有点尖刻。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关于毛主席的事,胡适就直言毛主席不是他的学生,只是个图书馆管理员,按照当时的入学标准,毛主席不够格。胡适这么说,可能基于他自己对北大考试的了解,那时候北大招生挺严,考文史哲什么的,得有扎实的底子。但毛主席压根没想考,他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实践,不是死读书。

这事传到大陆,毛主席知道了,但没生气。他直接回应,说胡适在五四运动中有功劳,不能一笔抹杀。这话挺直接,也显示出毛主席的格局。他没纠结个人恩怨,而是肯定胡适在新文化运动里的贡献。毛主席一直记得五四那时候胡适推动白话文和科学民主的努力,那对中国的启蒙有实打实的推动。回应出来后,很多部下觉得意外,但毛主席就是这么处理的,没再多追究。胡适的评价没影响毛主席对历史的看法,他还是把胡适当成一个有贡献的知识分子。

两人早年的联系还不止这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胡适在北大写文章呼吁多研究问题,主张通过讨论推动社会渐变。毛主席回湖南后,办了《湘江评论》,发文章直批旧制度,两人路径越拉越远。1920年前后,他们还通过几次信。胡适在信里劝毛主席,别走太激进的路,提英法革命的教训,说谨防流血扩大。毛主席回信简短,说形势逼人,非激不能破。这通信显示两人思路的分歧越来越明显,胡适要稳,毛主席觉得得破旧立新。

抗战时期,胡适去了美国当大使,继续鼓吹宪政先行。毛主席在延安总结游击经验,提出人民战争的思想。两人完全走上不同轨道。1945年重庆谈判,周恩来安排他们见了一次面,只寒暄了几句,没深谈。1949年春,新中国快成立了,毛主席托人给胡适捎信,希望他留在北平参与教育改革。胡适考虑后,发表文章说自由学术难与单一意识并存,然后南下去了台湾。这邀请和拒绝,标志着两人彻底分道扬镳。

1959年,胡适读到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日记里写音节顺畅,但情感过露,嫌肉麻。这评语传出后,海峡对岸议论挺多。郭沫若写了文章讥讽胡适用旧诗眼光衡量新政治,火药味足。毛主席看到后,又批示说胡适对五四有功,不宜抹杀。这次回应跟之前一样,直接肯定胡适的历史作用,没搞个人攻击。毛主席的实用主义在这里体现得清楚,他把胡适当成历史材料,不会因为分歧就全盘否定。

胡适的评价,其实更多反映了两人对教育的不同看法。胡适信制度框架,觉得北大考试是标准。毛主席则觉得纸上功夫不够,得去社会里练。胡适这话被媒体放大后,成了轶事,但忽略了当时语境。毛主席回应时,总强调胡适的功劳,这让很多人看到他的宽容。两人分歧从思想到政治,胡适推自由主义,毛主席走革命路,但早年交集影响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毛主席在北京时,还想过留学,但后来放弃了。1920年3月,他给周世钊写信,说求学没必要固定地方,出洋对有些人只是谜。他选择留在国内,搞实际工作。这决定跟胡适的影响有点关系,胡适的文章让他更坚定实用主义。胡适后来在台湾,继续学术工作,到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去世。毛主席得知后,说终究是做过事情的人,让秘书归档资料,没批评也没追赠。这最后的态度,跟之前的回应一脉相承。

其实两人共享的关怀挺多,民族独立、民众启蒙、文化新生,分歧只在方法和力度。胡适的评价听起来刺耳,但折射了民国知识分子的摩擦。毛主席的回应,直接而有深度,没纠缠小事,而是看大格局。这事提醒大家,思想竞争比人身攻讦更有价值。胡适推动的白话文和考据,改变了现代中文写作。毛主席的文章如《星星之火》和《论持久战》,直接影响了社会动员。两人像两股电流,排斥却点亮历史。

相关内容

美联邦政府“停摆”可能持续...
据美国媒体2日报道,预计美国国会参议院3日将再次就延长联邦政府资金...
2025-10-03 13:09:01
原创 ...
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顺应天下民心,联合各...
2025-10-03 13:05:42
原创 ...
三国时期顶尖谋士群英谱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无疑是...
2025-10-03 13:05:20
女博主:C罗明年婚礼将邀请...
女博主:C罗明年婚礼将邀请梅西
2025-10-03 13:05:03
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旧址揭牌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4日电(常诗悦)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2025-10-03 13:05:02
现场观看阅兵式后,日籍老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
2025-10-03 13:04:46
C罗和乔治娜现身自己新开的...
C罗和乔治娜现身自己新开的植发诊所
2025-10-03 13:04:45
一起去看中国瓷器在土耳其托...
托普卡帕宫位于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在15世纪至19世纪期间曾...
2025-10-03 13:04:34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以绝...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谶语这种神秘的预言形式曾多次出现,...
2025-10-03 13:04:19

热门资讯

上海、合肥、蚌埠高手云集!双节... (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吴媛媛)10月1日至2日,由蚌...
原创 他... 《法正之死与三国鼎立的必然性》 在探讨\"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一历史观点时,支持者往往提出一个...
原创 朱... 贫寒少年的至孝之心与帝王报恩 在元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朱元璋降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他的童年充满...
原创 玄... 公元626年盛夏,大唐帝都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六月初四这天清晨,秦王李世民率领心腹将领埋伏在...
2025年非洲贸易报告 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非洲贸易报告 报告共计:88页 2025非洲贸易报告解读:地缘变局中,非洲如...
原创 后... 后秦开国君主姚苌及其八子的历史命运 姚苌是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奠基者,为羌族豪酋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
赵匡胤是个聪明人,为何毫无防备...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谜,历史上众说纷纭,各种观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扑朔迷离的历史画卷。在北宋初年...
原创 陈... 元末枭雄陈友谅及其家族的兴衰史 在中国元末动荡的历史舞台上,陈友谅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领袖之...
原创 明... 人殉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残酷野蛮的陋习之一。早在夏商周时期,这一制度就已初具规模。当时的人们普...
李世民手握战功且骁勇善战,李渊...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作为李唐王朝的重要奠基者,李世民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