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的抗金名臣——李纲的悲壮人生
李纲是北宋末年政坛上极为罕见的坚定主战派代表人物。在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他临危受命,成功守卫东京汴梁;南宋初建时,他又精心构筑防线抵御金兵入侵。这位胸怀报国之志的能臣,一生都在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奔走呼号,可惜生不逢时,在满朝主和派当道的政治环境中,他的主战主张显得格格不入,以致屡遭排挤贬谪。在经历了数次起起落落后,最终心灰意冷,归隐福州,郁郁而终。
力挽狂澜的艰难岁月
李纲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祖籍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政和二年(1112年)高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然而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很快招致权贵忌恨,因直言进谏触怒龙颜,被贬为部员外郎,后调任起居郎。此时的北宋王朝已积弊深重,朝堂上奸佞当道。李纲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上疏请求革除弊政,严惩贪官污吏,却因此遭到更猛烈的政治打击,最终被贬至偏远南剑州的沙县担任税务监察。
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国背信弃义撕毁和约,兵分两路大举南侵。东路金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直扑汴梁城下。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兵,朝廷乱作一团。宋徽宗一面仓促任命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应对危局,一面假惺惺地下诏\"罪己\",实则暗中谋划南逃避难。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李纲挺身而出,向徽宗献上\"正己收人心、纳谏用贤才、储备军需、严明号令、施惠安民\"五条救国方略,并详细制定了\"御敌十策\"。见徽宗毫无战意,他与宰相吴敏联名上奏,力劝徽宗禅位太子。
汴梁保卫战的功臣
宋钦宗即位后,李纲被擢升为尚书右丞,兼任亲征行营使,全权负责汴梁防务。他日夜督战,激励军民同仇敌忾,成功击退金军多次猛攻。完颜宗望见强攻不下,转而施展诱降之计。在朝中主和派的鼓噪下,钦宗一度罢免主战的李纲,欲割地求和。汴梁百姓闻讯群情激愤,自发聚集请愿,迫使钦宗不得不重新起用李纲。最终,金军因久攻不下,在宋廷承诺割让河北三镇后撤军,汴梁得以暂时保全。
然而好景不长,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金兵刚撤,李纲就遭到主和派疯狂反扑。他们罗织罪名,将这位抗金功臣贬为徒有虚名的河东、河北宣抚使,同年九月更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莫须有罪名迫其辞职。讽刺的是,就在李纲去职后不久,金兵再度南下,势如破竹。钦宗在被俘前夕才想起这位能臣,急召其回朝,可惜为时已晚——当诏书送达时,北宋已经灭亡。
南宋初年的短暂执政
\"建炎南渡\"后,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建立南宋政权。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李纲再度被起用,出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他殚精竭虑辅佐高宗,整顿朝纲、改革军政,为南宋政权站稳脚跟作出重要贡献。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严惩投敌叛国的张邦昌等人;推荐老将宗泽镇守开封,重建防务;设立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支持北方抗金义军;颁布新军制二十一条,改革北宋以来的军政积习;建议构建沿江防御体系,确保朝廷安全。
然而李纲的革新举措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御史中丞颜岐公然宣称\"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更污蔑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在投降派的联合围攻下,李纲仅执政七十五天就被罢相。此后他屡遭贬谪,虽间或被重新起用,但始终难有作为。绍兴九年(1139年),当宋高宗再次准备起用他时,心灰意冷的李纲坚辞不受,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虚衔归隐福州。
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李纲在祭奠亡弟时悲痛过度,突发疾病,当日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这位一生都在为抗金救国而奋斗的名臣,最终带着未竟的抱负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