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一名词并不是一个历史上的官方术语,它其实是后人所创的一个民间称呼。官方历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三国”这一时期。中国的正统王朝是有明确顺序的,依次为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这个历史顺序中,曹魏是正统的代表,而蜀汉和孙吴则被视作地方性的割据政权。最终,晋朝实现了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
“三国”这一词的出现其实是在相当晚的时期。有人会立即指出,西晋历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提到了三国的概念。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三国的说法早就有了呢?事实上,陈寿的《三国志》并非专门写三国历史,而是由三部独立的历史书组成,分别是《魏书》《吴书》和《蜀书》。这些书籍的合并是后来的事,宋代人为了便于学习,把这三本书归为一部新书,取名《三国志》。后来,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基于这些史料编写了著名小说《三国演义》,这才使“三国”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三国志》这个名字,实际上并不是历史学上的正式术语,而是出于后代人对这些历史记载的归纳。至于《三国演义》,它则是一部小说,是民间草根阶层的创造,并不属于严谨的历史学范畴。因此,严格说来,中国的官方正史并没有“三国”这一历史概念或时期的划分,尽管这些历史作品在民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并被广泛接受。
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国的正统王朝依次是: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尤其是在魏晋时期,蜀汉和孙吴被视为地方割据政权,而非正统政权。直到今天,有些人用“三国”这一名词代替了魏晋这一时期,看似简化了历史的分类,但实际上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到底是谁才是正统?这种看似简单的替代,实际上需要更多的解释。特别是曹魏作为正统王朝的地位,依旧是无法忽视的。
从严谨的历史角度看,老一套的说法依然更为清晰准确。“三国”本身并不具备历史学上的严谨性,它只是后代文学作品的产物。历朝历代对正统王朝的认定并没有太大争议,大家普遍认为曹魏是正统。
在古代中国,正统王朝的判断其实并不困难。所谓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长江以南则被称为“南国”,而塞外则称为“北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刘备的蜀汉和孙权的东吴都不被视为中国的一部分。直到清朝时期,才有了对所有地方的统称。在古代,谁能够在中原地区建立并稳定统治,谁就是正统。虽然东晋位于南方,且人民情感深厚,常有人把它视为正统,但它毕竟没有中原地区的基础,而是受到了其他政权的册封,不能与自认正统的东晋相提并论。
曹魏的控制地盘正是中原地区,这片地区也被称为华夏。蜀汉和孙吴所辖的地区并不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也无法算作正统。关羽所说的“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所指的只是中原地区,而不是整个现代的“华夏”疆域。曹魏实际上居于“中间”,它的疆域向北延伸到辽东,向西则控制了西域,既在文化上,也在人口和经济上都占据优势。毫无争议地,曹魏是文化、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的中心,理应被视为正统。
单从地图上看,蜀汉和孙吴的疆域可能不比曹魏小,但它们的领土包括了许多未开发或蛮荒的地区。例如,孙吴的总人口为240万,而蜀汉的总人口仅约为90万,而曹魏的人口高达440万。由此可见,曹魏不仅在面积上占优,人口和经济实力也是其无可争议的优势。
在古代中国,地理、人口、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影响决定了正统的认定。而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文化、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曹魏在当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正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