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寒暑,九三阅兵将至,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警示
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举国上下即将迎来盛大的“九三”阅兵。然而,作为这场侵略战争的加害者,日本方面至今仍未对其历史罪责进行深刻反思。
即便以日本财经媒体《Money Post Web》为例,其内容虽披着财经的外衣,却常常将触角伸向中国。仅在八月十八日,其头版内容便全盘聚焦中国军事动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种强烈的信号:日本军力不足,亟需加强。
回溯历史,日本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按理说,战败国在战后本应失去拥有军队的资格。然而,日本从上层至民间,似乎从未真正正视并反省其战争罪行,反而将自身定位为战争的“受害者”,这一扭曲的认知贯穿始终。
那么,这篇来自《Money Post Web》的文章究竟是如何论述的呢?
文章伊始,便将焦点投向了近期俄乌冲突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会晤,并援引国际社会“普遍担忧”的声音,暗示乌克兰最终可能被迫割让领土以解决冲突。在此基础上,文章却将中国崛起与此相提并论。
事实上,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发展的道路,从未对日本构成任何实质性威胁。过往无数事实已清晰证明,中国与那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截然不同。试想,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本有能力直抵河内,却在一个月内便主动撤军。同样,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虽占据优势,但为了展现和平诚意、达成打击敌人的目的后,同样选择了撤兵,甚至将缴获的战利品悉数奉还。
文章开头提及俄乌冲突并以此类比中国,其意图显露无疑。
随后,文章转向今年六月中国两艘航空母舰在太平洋的部署活动。文章引用日本军事记者井上和彦的观点,称此次被冠以“演习”之名的行动,实则为中日之间的一次军事实力展示。井上和彦,这位被誉为半个军事专家的日本记者,直指日本国内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许多日本人习惯性地认为,中国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武器装备却陈旧落后。
井上和彦认为,日本民众或许相信解放军能够凭借“无所畏惧”的精神战胜敌人,就像二战时期装备不占优势的日本陆军,在对抗美军时只能依靠“无所畏惧”一样。然而,他接着指出,中国军队在过去十年间已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现代化,其现代化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他以此为由,强调中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从而渲染“中国威胁论”的严重性。
至此,井上和彦的真实目的昭然若揭:他暗示日本国防开支翻番的决策与中国有关,尽管他承认这并非唯一原因,但似乎主要矛盾依旧指向中国。然而,事实是,日本民间这些右翼分子,不过是在将“罪责”一股脑地推给中国,以此为日本“被迫”增加军费开支寻找借口。
回归文章本身,井上和彦开始将中日两国军事规模进行对比。他列举了双方陆军、海军、空军的兵力及舰艇、飞机数量,并强调中国拥有至少600枚核弹头。此外,他提到日本没有航空母舰,而中国不仅拥有两艘现役航母,第三艘“福建舰”也已具备随时投入现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已掌握了自主生产航母的技术,并且“福建舰”配备了先进的电磁弹射器。
似乎是在赞扬中国的进步?实则不然,井上和彦话里话外的意思只有一个:中国海军的实力正迅速追赶,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日本。
然而,为了避免彻底打击日本读者的信心,井上和彦话锋一转,提到了日本的“大鲸”级潜艇,并鼓吹其潜艇部队拥有让中国海军舰艇,特别是航母编队“无法出港”的能力,从而暗示解放军的反潜能力相对薄弱。
接着,他将日本航空部队与中国空军进行对比。他指出,日本航空部队经常与美国空军进行联合训练,装备也多为美军制式,甚至拥有F-35战斗机,因此认为日本战机的能力必定强于中国。然而,这种论断令人存疑。正如在歼-10战斗机击落法国“阵风”战机之前,曾有人质疑歼-10不如“阵风”一样,这种观点听听即可,不必当真。
最后,井上和彦聚焦解放军的导弹部队,并将其视为决定中国优势的关键。他认为,如果中国对日本发动饱和导弹攻击,日本将无力应对,因此敦促日本尽快扩军。
纵观整篇文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明显的纠结心态。井上和彦内心深处,无疑是不愿承认中国在军事上超越日本的。他可能真的认为,解放军的实力不如日本自卫队,更不如美军。但为了达成呼吁日本扩军的目的,他又不得不夸大中国军队的强大。这种矛盾心理,暴露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明显的不情愿。
归根结底,日本未能认清现实,否则,它不应抱有任何抵抗的念头。
参考资料:
《日中两国军事力量的全面比较——日本在海上和航空力量上保持优势,但在导弹和无人机方面中国具有决定性优势》"